最近,杭州、常州個別樓盤大幅降價,有媒體將此事與個別銀行叫停房企夾層融資、王石等大佬看淡樓市等,一并列為中國樓市發出“咔嚓聲”的注解。
此前,部分地方樓市也經歷過因房價下跌引發的退房潮;部分樓盤也因為降價而導致極端打砸事件。那么,該如何看待杭州、常州個別樓盤的降價?在筆者看來,這一輪樓市調整與以往有所不同——不是因為宏觀調控或者經濟形勢而引發,而是市場自發;不是小范圍調整,似乎要大范圍調整。
對于購房者和投資者而言,經歷這次“咔嚓聲”,或許會認識到房價已接近頂部,投資價值不大而投資風險卻在增加;對于樓市監管者而言,顯然不能再用一服藥治全國樓市的病了;對于銀行來說,謹慎放貸才能保證房地產業務信貸安全。
中國樓市調整的序曲以及接下來的種種演繹,給樓市有關利益方或者關聯方發出了警示——要認清,中國樓市盡管牛了十多年,但必須符合經濟規律:價格有漲就有跌,市場有高潮就有低潮,有受益就有風險,受益越大風險越大。如果不能從“咔嚓聲”中認識到這些問題,栽跟頭的可能性就很大,地方政府會面臨財政風險,投資者會面臨被套風險,銀行面臨金融風險,中國經濟也會受到牽連。
有關決策者和各級監管者則有必要從“咔嚓聲”中反思監管體系還有哪些缺陷,如何完善監管體系。盡管中國樓市全面“崩盤”的可能性沒有,但如何避免某些區域市場樓市出現“硬著陸”,如何讓價格過高的中國樓市擠出泡沫實現“軟著陸”,是必須深思的問題。(馮海寧,北京媒體人)
[責任編輯:張潔]
The requested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