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朱慧卿
“溫州一家擁有1000多名工人的企業,苦干精算,一年利潤一百來萬,而企業老板的妻子在上海買10套房子,8年后獲利3000萬。”在浙江省兩會上,省人大代表、溫州管理科學研究院院長、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呼吁,切實減輕實體企業負擔,重振實體經濟。 (1月19日《今日早報》)
“企業家賺不過炒房妻”不是冷笑話,實則暴露出“實體經濟低迷、虛擬經濟火爆”的深層次隱憂。眾所周知,實業是經濟的基礎,只有實體經濟的發展才能真正增加社會財富。但近年來,虛擬經濟賺錢易,實體經濟發展難,導致“寧炒一座樓,不開一家廠”的思維盛行、資金脫“實”向“虛”現象嚴重。把企業作為融資平臺,拿信貸資金去炒房、炒地皮的情況,在全國各地都存在。
實體經濟緣何陷入困境?“融資難、融資貴,稅負重”,成為許多中小企業頭上的三座大山。中小企業貸款往往遭遇有形無形的門檻,小微型企業貸款實付利率一般都要上浮30%。融資成本增高、還貸壓力增大,阻塞了融資渠道。然而,小微企業承擔的稅負卻與大企業無異。此外,某些隱形稅負,各種拿得上臺面和拿不上臺面的審批費用,也讓中小企業叫苦不迭。
如今,“企業家賺不過炒房妻”成為擺在政府面前的一道現實考題。一方面,應通過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實行特別貸款制度,探索民間資本進入等做法,消除企業融資壁壘。此前上海等地推出的“銀行+擔保公司+政府”的金融模式,值得借鑒。
另一方面,需加大減稅力度,減少審批事項,為企業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盡管我國相繼出臺了中小企業減免稅的系列舉措,卻是雷聲大雨點小。統計顯示,2010年針對中小企業的稅收優惠只占全部減免稅的5.3%,這與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99.8%的地位極不相稱。下一步,在拓寬減稅優惠面、實行靈活減稅方式上,還需要政府拿出大智慧、大魄力。
當然,“企業家賺不過炒房妻”,也暴露出一些企業缺乏核心技術、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從這一角度看,企業也不能一味抱怨外部環境,還應反求諸己,加快自主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分得一杯羹。(張楓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