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冬天的來臨,城市里的流浪者再度成為被關注人群。新華社17日報道中對街頭的一些流浪者進行了調查,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因流動性大、身份識別難、難管理,這類特殊群體的社會救助一直處于尷尬境地。
目前很多城市都為流浪者做了一些工作,譬如增開社會救助站、加強巡視等,但對于流動性極大的人來說,諸多措施仍然難以覆蓋到他們。
為了讓障流浪者安全、有保障地度過冬天,相關部門需要主動出擊,聯合起來進行排查和救助,一些城市間也應建立起社會救助網絡,把流浪人員信息納入網絡管理,防止流浪人員離開救助站后依然流浪于別處。
而救助的具體措施,不能止于民眾打電話提供線索,相關機構還應該加大救助的宣傳力度,建立更為快捷的報告和救助制度。更為有效的措施是發動社區力量,建立一個以社區為網絡結構的救助體系。
從國外的防災體系建設乃至民間力量建設的經驗來看,社區在解決一些社會問題上能量巨大。如果社區里的成員能夠發動起來,那么流浪者們也就能得到全面的關注。因此,各地可以動員城市社區組織,關注流浪者人群,并且做到及時交流和反饋信息,在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這些并不是難事。而且這樣做最有效的就是,對那些不識字不上網不了解救助信息的流浪者來說,他身邊經過的每個人都可能替他傳達一些有用的信息。
近年來,雖然各地政府為救助流浪者做了不少工作,但是由于沒有統一的法規,且相關規定缺乏實施細則,導致社會救助工作步履維艱。從長遠來看,為了解決流浪者的生存及權益問題,相關部門應該聯合起來,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建立起一個全面的社會防護網,從家庭、學校、社區、政府部門全方位入手,從根源著手,既防范更多的流浪者產生,也能為現有的流浪者們提供周到的關注。針對一些因無法解決根源性問題而不得不流浪的人,地方相關部門則可以借鑒國外的一些做法,請社工或義工來照顧他們,讓每個流浪者都不被社會遺棄。(趙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