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醫二院的醫生昨天發了一條微博,稱浙醫二院一醫生被病患毆打,耳膜撕裂。起因是病人嫌門診女醫生年輕,質疑其能力,該女醫生便回答這是普通門診,要找老醫生可以去專家門診。另一醫生過來勸解,被揪住頭發暴打,致使外耳道撕裂住院。打人者已經被處以拘留5天,罰款300元。
又是一起醫生被打事件。說一個又字,大抵說明了此類事件發生的頻率。從什么時候起,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系已經劍拔弩張到這種地步?一言不合即視對方為寇仇,動輒拳腳相向?嫌女醫生年輕,就質疑其能力,須知所有醫生都是從年輕時候過來的,老醫生不是生下來就老的,沒有年輕時候一年年診治病人的積累,經驗何來?想看專家,就得掏專家門診的錢,這總沒錯吧?何至于對勸解的醫生如此暴戾,下此狠手?
打人者已經受到了處分,可醫生和患者的相處之道,在一起起的類似事件中,卻愈來愈變得肅殺寒冷。曾經念著希波拉底誓言走上醫生崗位的白衣天使們,小心翼翼地給病人開著一張又一張的檢查單,讓病人簽了一個又一個的字,以便最大程度地保護自己;而病人們則在一個一個的檢查中,用懷疑的眼光打量著醫生。不時曝出的醫生被打事件讓醫生無助憤怒,而一些醫生失德的報道則讓患者更加猶疑、更加膽戰心驚。
信任之墻轟然倒塌,難以重筑。因為醫療環境不會一下子改變。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可醫療資源相對于龐大的就醫人口而言,卻是那么的稀缺。據測算,一個好醫生,一天會接診七八十名患者,他們花在每位患者身上的時間,大約只有五六分鐘。你還指望這個醫生對這七八十人都面帶微笑?醫生也是人,也會不耐煩。某些時候,醫生都沒力氣笑了,或者沒精力詳細解釋了,可病人會覺得醫生冷漠,覺得醫生不負責任,醫患矛盾就此滋生。在一些大醫院,門診窗口總是排著長長的隊伍,有多長的隊伍,就有多大的抱怨。在焦灼的等待中,患者或多或少的帶了點情緒,一有機會就會爆發。曾經晚上帶孩子去一家著名三甲醫院看病,短短十幾分鐘時間里,先是看到一名患者怒斥門診人員沒告知清楚讓他多排了1個小時的隊,接著又目睹一名患者指責醫生沒有醫德,醫生忍無可忍,拍案而起,憤懣地喊出一句,“我到底哪里錯了?”
是啊,到底哪里錯了呢?對于少部分將病人左肢當右肢切除的失德醫生而言,其錯自彰。對于一些蠻不講理動手打人的患者,其錯自明。可是對于大部分醫生和患者而言,到底是什么讓彼此如此糾結如此心懷提防?不僅僅在于醫療服務的稀缺,還在于信息的不對稱。患者不僅僅有走進醫院看病的需求,更本質的其實是將病看好的需求。可醫生不是神仙,不具有讓所有患者都痊愈的能力。而看病是個技術活,患者不具備醫生所擁有的專業知識,病沒有看好,醫生不耐心,賬單那么貴,各種猜疑各種揣測就來了。是不是人沒有托到位?是不是紅包給得不夠?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信任嗎?
病人走進醫院的時候提心吊膽,醫生看病的時候如履薄冰,這不是健康的醫療環境。一起起的暴力沖突,醫生無力承受,患者也不應承受,除了給醫院每20張病床配一名保安外,是否還應有更好的主意?(董碧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