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始興縣公示當地526名官員的家庭財產信息,納入公示的財產包括工資、房產、投資等六大類,縣委書記、縣長的也能查到。不過,這些信息只上內網,僅公務員可查(1月27日《新快報》)。
觀點1 缺乏誠意的原地踏步
官員財產公開的每一個試點,都該有其進步意義,但對于“始興試點”中只注重“試”而不著向公眾公開這個重點,我們則認為是缺乏誠意之下的原地踏步,還談不上有其進步作用。
“始興試點”缺乏誠意的核心問題是“偽公開”。此次公示范圍限定在黨內,通過黨政內網向公務員開放。這就近乎于自己公開給自己看,完全將公眾監督置之度外,與以往的官員個人向組織申報看似有所進步,但排除了公眾的知情權,如此公開的意義何在?誰都知道,官員財產公開的核心即是向社會和公眾公開,否則,指望官員內部相互監督,頂多只能有“互咬”的個案,欲想形成有效的制約等于是左手“打”右手。
我們再來看看他們的內容把關,更可見“相信內部同志不相信外部群眾”的魅影。官方稱“申報過程中有審核,但基本上還是尊重個人申報的資料”,這除了與以往官員個人向組織申報完全是相同的路徑外,至多是讓官員們彼此看到了自己的申報內容,但至于是真是假,大家自然是心知肚明、心照不宣。試想,所謂公開的內容把關近乎于完全放行,官員們自我申報的內容也就只會是“自說自話”了,其公開的誠意又在哪里?
公開控制在內部,內容隨官員自報,那監督環節該很有力度吧,但該制度設計卻似乎不是這樣。當地設計的監督環節,主要是通過公示后的反饋和舉報程序,查驗申報資料的真實性。對此我們最大的疑問是,這個監督環節如果還是不對公眾公開,那所謂的反饋和舉報及查驗結果,公眾即無法監督,只能“淪落”為內部處理了,其震懾力還有嗎?何況,正是因為內部公開,官員抱團自保是必然,再加上還可能設置內部舉報實名制之類的門檻,這個公示后的反饋會有公眾所期待的結果嗎?
我們期待各地在官員財產公開上多做試點,但請不要只試驗而不著重點,尤其是不要違背了必須向公眾公開的這個規律,任何試圖避開公眾而做出的官員財產公開試點也只能是有始無終,圖了一時熱鬧而忘記了根本初衷。可以說,官員財產怎么公開、何時公開、公開到什么程度等等,的確還需要不斷探索與實踐,但請主導者或者承辦者千萬別走什么自己公開給自己看的“捷徑”,沒有誠意的公開比不完全的公開更無進步意義。(江蘇 周稀銀)
觀點2 墻內開花墻外香
領導干部財產公開千呼萬喚始出來。雖然猶抱琵琶半遮面,只是墻內開花,但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進步。領導干部財產公開是大勢所趨,但也不能強求一夜之間就大功告成。俗話說得好,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邁開腿就比不邁強。一步到位固然好,但是墻內開花,也比老樹枯枝要生動活潑一萬倍。
筆者認為,雖然這次的改革試點,還有一道“墻”,也就是說只能通過內網查閱當地領導干部家庭財產信息,還不是徹底的對全社會公開。這堵“墻”,算是一個緩沖帶,對于領導干部來說,是一個緩沖,對于公眾監督來說,也是一個緩沖。墻內墻外隔閡已久,如果上來就赤膊上陣、刺刀見紅,未必是一件好事。通過這個緩沖,可以最大程度的消弭制度改進帶來的陣痛。
我們知道,領導干部財產公開一直是民意所期。無論是從哪方面看,讓納稅人和普通老百姓了解領導干部的個人財產,具有天然的合理性,這也是公眾監督權力和社會管理的必然要求。但這項改革的推進一直步履蹣跚,一步三回頭。一是因為在個人財產公開制度方面有缺陷。至少到目前為止,關于財產公開的唯一政策依據,就是2010年中央就發布的《關于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規定》,要求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如實向上級報告個人家庭財產情況。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一些地方的領導干部財產公開一直處于“等通知”的尷尬狀態。有些領導干部有財產公開的要求和愿望,但個人的愿望與制度的利空導致一些先行者遭遇“逆淘汰”的尷尬境地。
再就是,有些領導干部對財產公開制度持抵觸情緒。比如近日在廣東省兩會上,廣州團的葉鵬智代表就公開叫囂:官員不是奴隸,財產公開不必要。暫時的“墻內開花”,并不是對葉鵬智們的妥協,而是考慮制度和改革的漸進性。其實,關于領導干部財產公開,有些地方已經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比如早在去年,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的600科級干部,就在網上曬家底,但最終的效果只是淺嘗輒止,申報2至3套住房的只有4人,其余的申報內容如出一轍——有住房1套;除工資外,無其他非正當收入。這種流于形式、自欺欺人的財產公開,聊勝于無。
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可以接受“始興試點”的“墻內開花”——給公眾、給當事人一個緩沖期,我們寧可要帶緩沖的貨真價實的公開,也不要一蹴而就掩耳盜鈴流于形式的“公開”。墻內開花墻外香。現在墻內的花尚含苞待放,墻外已經萬眾矚目、聞香而動。其實這就是“始興試點”的意義所在:不怕有緩沖,就怕不動真格。只要能真正摸著石頭,到最后能過河,能推動領導干部財產公開制度的破冰,能凝聚社會各階層對于這項制度的共識,那么公眾可以接受暫時的墻內開花。(石敬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