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京聽取專家學者對反腐敗工作等的意見和建議。他說,參加王某人的會,不準念稿,要學會深刻思考。他作了一個即席講話,沒看稿子。王岐山提出,改變會風從這次會議做起。第一位專家發言剛提到“尊敬的王書記”,話沒說完,就被王岐山打斷,要求在場專家少說客套話,言簡意賅。
當前,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官場各類大會小會的客套話、空話、“正確的廢話”。坊間有人戲言:個別基層領導干部可以三天不吃肉,三天不喝酒,但是絕對不能三天不開會,三天不作“重要講話”。即便是一個小如“麻雀”的會議,也要主持人、主要領導、分管副手、部門負責人來“你補充、他闡述、我強調”。最后,是否真地通過會議化解難題,反倒顯得不怎么重要了。
要知道,如今工作節奏加快,若每開一個會,都要一個一個地介紹,一個一個地起立,一次一次地鞠躬,一次一次地鼓掌。時間便像流水一樣浪費掉了。而且虛情假意、沒啥實際意義的官場套話,往往讓人心煩。我們理應追求參會效率,少些“尊敬來尊敬去”,少些無關痛癢的大話、套話、官話,免掉這道“客套”程序,開門見山,直奔主題,開會議事,解決問題。
究其官員在會場愛講客氣話的原因,我認為,主要還是一股官場“潛規則”在背后起作用。當今官場里官話盛行,“尊敬的領導”的客氣話成堆,并非一朝一夕所生成。換句話說,一些官場中人,因怕在公開場合說錯話、得罪領導,要么從公文包里取出秘書早就準備好的講稿照本宣科,要么在一大堆客氣話之后,順應形勢只講永遠正確的大道理,要么只帶耳朵、 牙關緊咬,坐在椅子上聆聽,永遠做一個沒有主張的太平官。
這些“潛規則”就是當前頗為流行的“機關病”,它在很大程度制約了領導干部的積極性、創造性,使他們懶于獨立地思考。就不斷曝光的一些地方傳出的開會找“替身”和“公文抄公”的現象來說,就是這種“潛規則”在會山、文海中的反映。現在一些地方的各種大會小會,不像是安排工作、討論問題,倒像是一種流程式的工作會議展示。實際上,開會本來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大家在會上說一堆套話后,最終卻未解決緊要問題。
對于公職人員而言,不但要不說套話、廢話,敢于說實話,敢于大膽表現真個性,還要積極營造一種能聽真話、辦實事的氣氛。讓更多的不怕說錯話,敢講真話的干部得到認可,可以引導公共管理邁上積極務實的良性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