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就開始實施的《陜西省老年人優待服務辦法》中規定,65歲以上老人可免費進入旅游景點,而直到10月,部分景區才執行這一決定。針對為何政策執行如此緩慢,記者發現,一份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普發性文件,從下發到層層傳遞到基層,最少也需要70天左右才能傳到。(10月20日《華商報》)
最近一段時間,使用頻率最高的漢字就是一個“堵”字。城市交通堵,高速公路堵,熱門景區堵,房價居高不下給百姓心里添堵。不可否認,這些“堵”與公眾的生活休戚相關,也“堵”住了人們對幸福感的體驗,但大家并不覺得可怕,因為人們堅信,國家和地方將會出臺相關政策,去一一“化堵”。然而,可怕的是,人們被媒體告之,國家和地方制定的一些惠民政策,也“堵”在了路上。
一份文件,從中央到地方,再從地方到基層,經過艱苦的長途跋涉,歷時70天,才能夠到達“目的地”,可見途中“堵”得有多嚴重。當然,有些“堵”的環節,被認為是合理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層層開會傳達,層層發文轉發,層層研究部署,層層出臺意見,層層貫徹執行。否則,就有可能被認為是對中央精神重視不夠,對國家政策執行不力。殊不知,這種層層“設卡”的方式,將政策“堵”在了路上,影響了時效,只能“對得起歷史”了。
然而,更有一些不合理的“堵”的環節,屬于人為“添堵”。比如,一些地方在層層傳達、轉發和執行過程中,將中央精神和國家政策進行“修繕”和“創新”,最終變成了“地方版”的政策。特別是,個別地方出于地方保護和局部利益考慮,對中央和省出臺的政策性文件,或壓著不下發,或推遲轉發,或小范圍傳達,實際上是對中央和省政策的一種“軟抵杭”。比如,陜西出臺“老年人優待服務辦法”,規定“65歲以上老人可免費進入旅游景點”,被有的地方和部門“雪藏”了5個月,想必陜西對老人的系列優待政策,不僅“堵”在了景區。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被“堵”在路上,受到傷害的依然是普通百姓,因為他們才是政策真正的受益者。因此,如果不竭力化解政策“擁堵”現象,百姓的諸多利益,也將會繼續被“堵”在路上。這就要求地方政府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特別是在執行上級政策方面,應減少一些不必要的環節,避免政策在會議和文件中“徘徊”,止步不前;更重要的是,一旦政策在媒體公開發布,就不要過多地糾結于“上傳下達”,而應該邊執行邊完善,并確保地方制訂的具體措施,與上級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張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