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上出現大量“自助捐精”群,捐精者自稱可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幫助求精者受孕。國家人口計生委稱,“自助捐精”者更多是想“免費找刺激”,須堅決取締。(9月17日《新京報》)
走上人工授精這么一條道路,很多家庭都經過無數的曲折蜿蜒。從負擔上講,到處輾轉看病,花掉了不少錢,力不能及了;從年齡上講,已經老大不小,不能再拖了。可調查發現,整個北京市,有資質做“供精人工授精”的醫療機構只有兩家,通過精子庫實現人工授精的總費用達到上萬元,而排隊等候的時間,更是達到了1至2年。那些把目光轉向“捐精黑市”的不孕不育者,他們值得我們永遠同情。如果不是正規的人工授精程序繁瑣、耗時較長、費用不菲,他們何至于踏上這么一塊充滿著風險的灰色地帶?而只要有需有供,取締又怎么可能到位?
人工授精是一種無奈之后的選擇,對于一個家庭來說,這更是一種希望、一種寄托。捐精行業可謂是“生命行業”,這個行業怎么能夠沒有公益內涵?中國婦聯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育齡夫婦不孕不育發病比例達到1/8,并仍逐漸增加。也就是說,整個社會對于人工授精的需求,呈現增長的態勢。這樣一種情形下,捐精行業怎么能“脫公”而行?
捐精行業應該更多一些公益色彩。現在的問題出在兩方面,其一,精子庫太少,目前中部和西部有些地方還沒有精子庫;其二,捐精費用太高,程序太為繁瑣。必須加大財政補助力度,控制費用,優化程序,實實在在地減輕不孕不育人群的負擔。公益色彩增濃了,自然會吸引更多的人前來捐精,不孕不育者也沒必要把目光轉向黑市。到時候,即使不去取締,“捐精黑市”也會自動失去空間。(毛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