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是“中國預防出生缺陷日”,新華社當天的一篇報道援引了兩組數據:2003年《婚姻登記條例》廢止“強制婚檢”規定之后,全國婚檢率在近十年間嚴重下滑,2011年全國平均婚檢率仍只有41%;與此同時,我國出生缺陷發生率明顯上升,已經從2003年的129.8/萬升至2011年的153.23/萬。
兩組數據一降一升,很容易讓人將取消“強制婚檢”視為出生缺陷率上升的罪魁。學界比較普遍的看法是,目前暫無研究數據確證這種“聯想”,但婚檢是預防先天性疾病的一道重要防線,婚檢率下降不利于出生缺陷的預防是毫無疑問的。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約有80萬到100萬新生缺陷兒降生,這不僅給相關家庭帶來巨大不幸,也造成嚴重的社會負擔。要想從防范出生缺陷的角度提升人口素質,遏制婚檢率嚴重下滑的勢頭勢在必行。不過,以行政手段回復“強制婚檢”無疑是走回頭路,相較而言,以“公益婚檢”強化優生意識的新探索,或許值得一試。
十年前取消“強制婚檢”,與監管混亂、個人隱私爭議、亂收費等問題密切相關,但很多人誤以為取消“強制婚檢”意味著婚檢的必要性被否定了,甚至有不少地方的婚檢率直接“歸零”。隨后開始普及的“自愿婚檢”雖然基本免費,但由于社會對婚檢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婚檢率一直在低位徘徊。
有鑒于此,“公益婚檢”可以作為一種新的有益嘗試。何謂“公益婚檢”?簡單來說,就是在去除婚檢的行政強制色彩的前提下,通過優化流程、優化服務的方式,提升婚檢的便捷性,吸引更多適婚人群主動選擇婚檢。“公益婚檢”兼具“強制婚檢”和“免費婚檢”的優勢,同時又以高度的組織性改造了“強制婚檢”取消之后的隨意性,最終有助于讓婚檢回歸為一種公益性的公共服務。
提升人口素質,婚檢這道防線不能失守,但處于爭議之中的婚檢必須轉變思路。回歸公益屬性和服務本位的“公益婚檢”,或許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