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拼×”的年代,“領導親戚”的身份代碼,或許是一把萬能鑰匙,輕易間,就能打開利益變現的門道。深圳一李姓女子,因自稱是某書記親戚,從開發商手里拿到批條,以7.8折購買兩套別墅,低于市價839萬元。開發商向該書記匯報后,發現該女子并非領導親戚,不同意按折扣價賣房。女子指其不講信用。(6月26日《大河報》)
一起買賣糾紛,抖露不少機密:原來,“領導親戚”這么管用,有時還能當優惠券用,報上領導名字,還省了砍價的氣力。
但“領導親戚”的名號,若不貨真價實,恐怕開發商照樣不買賬。在該案中,女子享到待遇的線性下墜,就跟其身份尊卑緊密關聯:起初,開發商以為她是書記親屬,才慷慨地打折扣;到后來,身份泡沫被捅破了,人家自然收回約定,不會白給便宜。
女子指責,開發商不講信用;而開發商針鋒相對:“不是領導親戚,還想拿這折扣?”……孰是孰非,委實難料。生意場上的“宮心計”,有時如一團亂麻,并非我們所能解開。
不過,圍觀群眾不做“判官”,也沒法對其中“敏感點”視而不見。說到底,這一地雞毛的致亂源頭,在于“領導親戚”散出
的權力熱量。當一個“領導親戚”的名分,可抵得上數百萬的折扣,毫無疑問,它已成了一種投機道具,一種流通于官商場的“身份硬通貨”。
“領導親戚”標記,之所以值錢,原因就在,權力蔭庇,往往因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裙帶邏輯。權力能量,也以領導為軸心,向其關系圈擴散。
假冒“官親”,借以圖利,這般取巧把戲,是坑蒙拐騙的雕蟲伎倆。而上鉤的,看似“很傻很天真”,其實也是源于尋租心理——若不是某些開發商對權力逢迎,蒼蠅哪會叮上無縫的蛋?
盡管只是一場庸常紛爭,卻勾畫出尋常的權錢勾連“路線圖”:在現實中,確實有太多的權力資源,沿著近親一路繁殖;官商間的利益輸送、眉目傳情,也無法消弭。還是吳思先生鞭辟入里,一個“潛規則”,將這些灰色勾連合并成同類項。
“領導親戚”,儼如一枚“身份別針”,標記著權力價碼。而解鎖的密碼,就是對權力繁衍的鉗制,對權錢暗合的制衡。不然,“有背景,有背影”的普羅大眾,也只有恨沒個“姓畢的姥爺”。(佘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