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中文核心期刊、著名文學雜志《大家》一號兩刊被媒體曝光,其“理論版”與正式版同一個刊號、刊名、類似裝幀,卻大肆收取版面費。據推算,該“理論版”每年為雜志社斂財不會少于2000萬元。如此高額利潤,令人不由得驚呼“瘋狂”。
收取版面費,在學術期刊界早已不是秘聞,近年來更有升級的趨勢:從版面費衍生出“加快費”、“審稿費”、“修改費”等各色名目,更催生出無數論文中介鉆山打洞,亂象頻發。
平心而論,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有現實原因。由于盈利能力較弱,一旦撥款減少、自負盈虧,學術期刊就難免捉襟見肘。用版面費彌補經費不足,就成為許多學術期刊的生存之道和經營之方。而如果監管乏力、制度缺失,出賣版面、學術尋租等亂象就極易泛濫成災,并形成從作者、論文中介到編輯的利益鏈,制造出種種亂象。因此,主管部門理應建立準入、責任追究等制度,規范管理。
學術期刊之所以“瘋狂”,更有深厚的社會土壤。當下以論文數量為導向的學術評價體系,帶旺了論文的發表需求。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場,學術期刊“瘋狂”的背后,正是論文量化指標的巨大需求。
當然,數量是衡量學術生產力的重要指標之一,注重論文數量本無可厚非,但千萬不能走到唯數量是舉的極端。現如今,職稱評定、人員晉升、學生畢業,無不與公開發表的論文數量掛鉤。水平高低、質量好壞、人才優劣,均以數量度之,甚至催生出“期刊拜物教”的思想。如果學術評價體系不能改變唯數量的單一維度,學術期刊的管理就難獲釜底抽薪之效。
作為學術交流的重要載體,學術期刊之亂難免導致學術的異化和沉淪,因此對學術期刊的規范勢在必行。反觀之,學術評價體系如若不能走出唯數量的誤區,學術期刊也難以獨善其身,因此完善多元的學術評價體系也是題中之義。只有雙管齊下,標本兼治,“瘋狂”的學術期刊庶幾不復現于人間。(李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