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狀元”一說被有關部門刻意淡化,盡管為防炒作高考分數已不再張榜公布而是通過網絡查詢、聲訊電話等方式通知到本人,然而,隨著各省市高考分數的陸續發布,從招生學校到大眾媒體,幾乎都是第一時間就得到“狀元”名單。更有好事者,迅即將各省份文理科高考頭名集成一份“狀元一覽表”,每個人的總分、各科成績和畢業學校等,一目了然。
這樣一份“年度狀元圖”已隨著高考的恢復持續了30年,且前些年曾愈演愈烈。有心人依據這份狀元圖進行跟蹤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狀元們在進入大學和踏入社會后,真正顯示出異于常人的優異才干,日后成長為一個行業、領域內具有影響力的成功人士的比例,很小。這一結論,曾引起社會對應試教育的反思。
今年高考前,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知名中學,陸續爆出眾多尖子學生轉投國外高考、拼搏歐美名校的消息。加上國內頂尖高校推優和自主招生等新招生路徑的逐漸打通,擺在優秀學子面前的升學選擇越來越多,京滬個別名校最終參加國內“裸考”的學生甚至只剩下寥寥數十人。在這些地區,狀元桂冠實際上已在黯然褪色。
眼下狀元榜存在的意義,更多是為各省市的知名高中、國內幾所知名大學提供一點招生宣傳、搶生源競爭的砝碼,讓他們得以因為狀元的廣告效應而在新一輪優秀人才選拔中圈得更多好材料。只要看看近年來各省份狀元的出身學校,就能發現,在每個省市,占據鰲頭的狀元們,幾乎總是出自那么幾所名校。在北京,人大附中便是無可爭議的狀元基地。以往10年間,北京市約半數狀元都出自該校,今年也是文理狀元一校包攬。
狀元圖對于教育的意義,其實在于它從一個方面清楚直觀地照見了中國基礎教育發展存在的地區差異、城鄉差距。對很多地方、在很長一個時期里,極少數“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露臉“牛校”走出了多少各級狀元、有多少重點錄取率,都是一些人最常夸耀的教育成就乃至政績。它們往往握有遠超同類校的優厚投入、吸引優質師資和生源,每年也都有機會受到社會熱捧。而一所難出狀元的普通學校,縱然再努力追趕、再有特色,恐怕也難贏得幾分真正的關注和肯定。
狀元、牛校可算作金字塔尖兒。然而,中國教育發展真正需要的,恐怕不是花大力氣把這極小的“頂尖”裝寶鍍金,做得更閃亮,而是如何把那廣大的、沉默的底座建筑得更均衡、更方正、更扎實。為更多普通孩子的每一步成長喝彩,尊重每一個人,讓屬于國家的教育投入盡可能普惠大多數人。將這些做好,才代表著中國教育發展的高水平,中國社會、中華民族也才有美好的未來。 (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