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晚,央行宣布將金融機構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其他各檔次存貸款基準利率及個人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相應調整。而在同一公告中,央行還宣布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
作為一次市場預期中的貨幣政策操作,央行此次降息雖在具體時點的選擇上令人感到突然,但對市場和宏觀經濟的深層次影響卻相當有限。相比之下,對存款利率管制的放松,則或許是本次央行貨幣政策調整中意義最為深遠的內容,畢竟這是央行自2004年以來,在利率市場化改革方面,所邁出的最具實質性的一步。
自2008年以來,國內銀行業之所以屢屢因暴利問題為媒體和民眾所抱怨,原因大體有兩方面。一則是在實體經濟艱困之時,中小企業普遍貸款困難,可銀行不僅未能有效紓困,反而利用貸款利率上浮區間原則上不設上限的政策便利,坐享高額利息收入;二則是存款利率無法市場化調節,以至于在貨幣政策趨緊之際,銀行仍可以極其低廉的成本從民眾手中吸收資金,普通儲戶卻不僅要忍受銀行利率跑不贏通脹率的資產縮水之苦。
兩者相較,貸款利率的坐地起價尚可以市場定價為之開脫,但商業銀行靠官方政策鎖定存款成本,則實在缺乏令公眾可以接受的理由。更進一步而言,對存款利率的嚴格管制,本身直接助長了銀行業對民眾的隱性掠奪。
在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仍不完善的情況下,將銀行存款而非有價證券作為資產配置的主體,仍然是大多數民眾在有限的投資選項中無奈而最理性的做法。但存款利率被管制鎖定的現實,則相當于在前兩年市場資金價格不斷上升的同時,人為壓低民眾存款的收益率,而借助民眾存款收益率與市場資金收益率的利差,將本應屬于民眾的部分財產性收入轉移至銀行。
有鑒于此,要從根本上平息銀行業暴利所引發的民眾不滿,除了加快存款利率市場化進程,別無他途。此次央行允許存款利率在一定區間內自由上浮的做法,正是邁出了關鍵一步。而參照貸款利率市場化的實踐經驗,繼續逐步擴大存款利率的自由浮動區間,也將是貨幣政策當局接下來的改革方向。
不過,也應意識到,如果只是單方面放松對利率的管制,卻不輔之以其他改革配套措施,便極有可能是利率市場化進程導向一種人們不愿見到的負面后果。而一旦單純放開存貸款利率管制,則大型商業銀行完全可以不計成本地爭奪相對稀缺的存款資源,一旦遭遇危機,則可通過儲戶資產和政府信用對貨幣當局形成雙重壓力。
因而,在進一步推動存款利率市場化的同時,輔之以建立國內版的存款保險制度,并逐步促進銀行業的市場化治理水平,則是應未雨綢繆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