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在剛剛閉幕的北京科博會上,各方簽約金額逾800億元,比上屆大幅提升35.9%,且六成屬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作為調結構重要方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此出色表現,無疑會進一步堅定人們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信心。
調結構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是解決國內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的治本之策。過去,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進程,我國積極化挑戰為機遇,在更大范圍、更高水平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通過擴大外貿進出口和投資拉動增長,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歐美市場需求急劇萎縮,世界經濟已進入大調整、大變革時期,倘若我們不抓緊時機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而是繼續主要依賴簡單地擴外需和增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勢必加劇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失衡,使投資效益低、資源消耗大等深層次問題更趨復雜,最終不僅經濟長久發展不可持續,即使短期增長也將難以保持。尤其是當前,全球經濟環境急劇變化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倒逼”作用愈加明顯,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長期占優勢的壓力、其他新興經濟體要素潛力正在發揮的現實、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各國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競爭,都要求我們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順勢而為,乘勢而上,變被動為主動,下大力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探索擴大消費的有效路徑,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向縱深發展。
進一步看,調結構也是當前拓展發展空間、提升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抗風險能力的根本途徑,對于穩增長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需求不足、部分行業和企業效益下降等矛盾比較突出,經濟下行壓力增大,這就更為迫切地需要我們通過調整經濟結構來開拓市場、增強競爭力、提高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從公開的數據和各地的實際情況分析,頂住壓力,化危為機,堅定不移地把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與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緊密結合起來,不僅有利于進一步提高發展質量效益、緩解資源環境制約,而且能夠滿足甚至創造市場需求,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強勁動力。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近日在京交會上表示,3年后我國將成為世界最大消費市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5萬億美元。這一判斷向人們展示了新形勢下有針對性地加快結構調整、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美好前景。不僅如此,我們還要看到,我國僅節能環保與資源循環利用產業一項,規模就超過2萬億元,預計到2015年還會再翻一番,將對經濟帶來強大拉動。而各地正在加緊推進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僅今年就將新開工建設700萬套以上,新開工項目加上去年結轉的項目,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是多重的,一方面,在直接發揮投資對經濟拉動作用的同時,能有效緩解部分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難;另一方面,可有效刺激裝修、家具、家電等消費支出,為穩增長提供重要支撐。
從世界范圍看,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全球大部分商品需求的確出現了明顯萎縮,但也并不盡然,一些競爭力強、適銷對路的產品和轉型快的企業并未受到大影響。蘋果公司的例子就非常典型。有關調查顯示,今年第一季度,與很多手機廠商業績大幅下滑不同,蘋果手機在我國的市場銷量較上季度增加近2倍,熱銷600萬臺以上。這告訴我們,行業及企業穩增長、增效益也應重在調結構。行業、企業只要找準需求,通過調整結構和加強創新,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完全可以開辟出一片更加寬廣的市場空間。
有鑒于此,眼下一個重要的政策著力點應當是堅持結構調整不放松。穩增長既要做好總量上的“加法”,進一步加強宏觀政策的預調微調,更要做好促進經濟長期平穩發展的“排列組合”,注重通過結構調整來推動經濟增長,增強我國經濟的適應力、應變力和競爭力。尤其在穩投資上,要把投資結構的調整和質量提高作為重點,使投資進一步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傾斜,向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傾斜,向自主創新傾斜,向節能環保傾斜。與此同時,要進一步完善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民間資金更多地投向基礎設施、社會事業、市政公用和社會服務等領域,更好地發揮民間投資在擴大內需中的積極作用。
我們還必須注意到,轉方式、調結構的最大瓶頸制約在于體制機制障礙。當前,特別要深化財稅、金融、價格、收入分配、企業等方面的改革,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全面推進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營造公開透明、公平競爭、可預期的市場和法治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切實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內在活力,推動經濟走上更具活力、更可持續的增長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