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曾說,一種公共話題的循環再現,“有時候也是病理性的”。而類似“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一論調,大致也可歸入這類。日前華南師范大學教授麥志強表示,“‘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害了我們一代人。”
“起跑線”論的長盛不衰,的確有著太多對現實的無奈與糾結。畢竟“名園、名校、好工作、好生活”似乎已成為孩子發展的“理想模式”和家長們的“共識”。在這種認知思維主導下,許多孩子從出生開始,甚至尚未出生就被強行拖入到了競爭中。
但正如麥教授所說,這種由家長轉嫁到孩子身上的競爭,是一種“虛無的競爭誤區”。因為,一者,所謂的“輸贏”,不過是強加于孩子身上的成人社會的標準;二者,所謂起跑線,也是個言人人殊的玩意。小學、幼兒園、胎教乃至基因,都可算是“起跑線”。而且隨著“起跑線”不斷往前推,其結果將是“拼爹”乃至“拼家族”了。
真正的教育,不能簡單地化約為成功學教育。兒童期是孩子身心成長的最重要階段,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便是給予他們一個幸福而又有意義的童年,而非將成人世界的殘酷競爭過度移植進來。須知,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而將兒童視為“一個未來的存在”,既反教育也反人性。
可以說,無論是“贏在起跑線上”,還是“輸在起跑線上”,其實都算是一個偽命題。教育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早期教育只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盡管不能說它沒有意義,但它絕不是判斷人生成敗的關口。(苗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