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麗女士展示她的中國結作品 圖片源自網絡。
位于昆明鬧市街的巧麗坊出售各式各樣的中國結編織藝術品 圖片源自網絡
“麒麟呈祥”、“彩蝶比翼”、“魚躍龍門”、“十二生肖”……臺商林淑麗的小店里陳列著各式各樣色彩繽紛做工考究的中國結編織藝術品。20年前,她跟隨丈夫千里迢迢來到云南昆明,擅長女紅的她在祥云街8平米的店鋪里賣起了“中國結”。
民間手工藝串起兩岸情
“剛來云南是被這塊神奇而美麗的土地所吸引,這里有著眾多的少數民族。”林淑麗告訴記者,剛開始她從事的是木材加工業,奔走在高黎貢山、橫斷山脈,往往被那里的原始森林所震撼。“在那里我看到了少數民族民間手工藝的美麗,并對民間手工藝的傳承產生了擔憂。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會不會逐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呢?”這份憂慮始終盤繞在林淑麗心頭,年幼時就隨母親學習手工編織技藝的她毅然決然轉行,關閉了木材加工廠,在祥云街上開設了“巧麗坊”。
“我從臺灣進口原料做起中國結試銷,工藝品制作所需的所有材料、工具,均是從臺灣運過來,采用中國傳統方法完全用手工編制而成,做工精美,造型獨特。”林淑麗制作的產品剛一推出就造成搶購風潮,甚至還驚動了上海等各大城市的大盤商,紛紛下單大批訂購。“巧麗坊”一炮而紅,而“臺灣人做的中國結形制既多又漂亮”的名聲也頓時響遍整個云南。
“中國結、福字、雙魚等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吉祥美滿的象征,送給親朋好友不但喜氣洋溢,也是一種情深意濃的祝福。”林淑麗強調,中國結是中國傳統藝術,其蘊含的寓意與智慧反映了中華古老文明的深邃,更表達了自己以及無數臺胞對祖國的赤子之情。
中國結織出臺商云南情
2000年,林淑麗參加了云南省中國首屆民間工藝品交易會,各界強烈的反響讓她立下“中國傳統薪火傳,春城情節赤子情”的志向。“其實那時我已經把自己當成昆明人了,一顆感恩的心讓我把昆明當成了自己的家。”
林淑麗開始在昆明廣泛開班授徒,傳授中國結編織技藝。昆明女子中學春蕾班的孩子們成了她的學生,有的人如今已經大學畢業,走上社會,卻把中國結編織技藝當成自己的事業,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近幾年來,林淑麗還為昆明五華區婦聯、昆明紅十字會愛心家園做了培訓,同時,還應邀在云南大學、云南師范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云南財經大學授課,為來華交流的各國學生講授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中國結,可謂“桃李滿云南”。
“我始終認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云南有如此豐富的文化資源,僅僅一個彝族的刺繡就讓我們學之不盡,所以我舍不得離開這里,我要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不斷的汲取營養,也把我的綿薄之力貢獻給它。”
滇臺兩地共傳民族文化
隨著滇臺經濟、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臺灣對昆明、對云南的了解也在向縱深發展,8月28日昆明赴臺個人游的啟動更將便利雙方民間交流和往來。
“在臺灣,云南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各種傳統文化吸引著大家的目光,同時,我們也在為傳統工藝技藝的后繼無人或少人的現象憂心忡忡。”林淑麗表示,一些有識之士很想在云南為當地百姓舉辦手工技藝培訓班,希望把本土的元素與世界相對接,打開市場,走出云南,讓原有的技藝不至失傳。“我們希望能改善和提高當地手工藝人的生活水平,并帶動更多的年輕人,特別是婦女和部分殘疾人能夠在家創業、就業。”
為此,林淑麗和一些臺灣的朋友已開始著手計劃,利用自己的優勢,開辦一個集娛樂休閑、民間手工技藝展示、傳承為一體的生態農莊,目標是給人們一個全新的休閑場所,給孩子們一個充滿童趣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