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來,一系列以“海洋經濟”為關鍵詞的事件,展示出中國在“藍色經濟”領域持續發力、探求“綠色增長”的努力。2日至8日正在鷺島舉行的2012廈門國際海洋周為中國海洋經濟的崛起做了最新注腳。
本次海洋周舉辦的“國際海洋論壇”期間,近50個國家和地區、以及1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匯聚一堂,共同探討這個蔚藍色星球帶給人類的發展新機遇。其中,“如何以科技引領海洋經濟健康發展”成為與會人士關注的焦點。
“當前,許多利益相關者都關心海洋環境惡化、生物資源過度開發、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等問題。”國際海洋學院主席阿維尼·貝楠博士在論壇上指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把“藍色經濟”與海洋和海岸帶的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
《中國海洋發展報告(2012)》顯示,中國海洋生產總值從2001年的不到1萬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4.57萬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
“沿海發達地區海洋經濟發展的迅猛勢頭,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經濟的轉型。”東亞海域環境管理區域項目組織執行主任史蒂芬·羅斯在國際海洋論壇上指出。
他認為,在陸地資源逐漸匱乏的形勢下,必須把發展的眼光轉向海洋,謀求新興產業,這對于一個國家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大有益處。
隨著近年來中國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的步伐加快,不少企業已經敏銳捕捉到“藍色經濟”的發展信號。
在距離廈門島不遠的福建漳州詔安縣,早在2009年就已興建總面積18平方公里的“金都海洋生物產業園”,其中已投產的潤科生物工程公司,是全球第二家專業從事海洋微藻及微生物“高山被孢霉”的生物技術研發企業。
據產業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園區已入駐海洋生物產業項目6個,總投資10.5億元;預計今年全年產值可達9億元。
2011年,國務院先后批準了山東、浙江和廣東三省海洋經濟發展試點規劃。而就在海洋周舉行的數天之前,《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發展規劃》也獲得國務院批準。
中國沿海各省份以海洋經濟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一大重點,相繼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今年4月,廣東省啟動了“全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建設;隨后,兩大海洋示范試驗基地項目“中國藍色經濟引智試驗區”和“國際海洋城”先后在山東正式啟動;浙江設立了總額20億元的專項資金和產業基金,用于發展海洋經濟和海洋產業,挖掘“海洋生產力”……
在發展海洋經濟的同時,如何有效應對海洋資源破壞、海洋生態環境惡化、海洋災害頻發等挑戰,實現海洋經濟綠色增長,也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重大課題。
日前剛剛在北京通過總驗的“中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預測,中國海洋經濟有望保持8%以上的年增勢頭,2020年海洋生產總值將達到9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10%。
該專項同時也指出,中國近海海洋環境質量總體良好,但近岸海域污染范圍較大。
“科學利用海洋資源,優化開發空間布局,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提高海洋環境承載能力,應該成為發展海洋經濟必須遵循的原則。”廈門大學海洋與海岸帶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彭本榮認為。
“未來一段時間是中國發展海洋事業、加快海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時期。”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陳連增表示,在促進中國海洋經濟綠色發展上,國家海洋局將著力做好完善政策體系、提升創新能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開展國際合作交流四方面工作。(記者 胡蘇 項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