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時期,隨著一些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必需品價格暴漲,網絡上一些民間詞語也應運而生,如“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等。不過,這些口頭語的出現大多是以食品價格上漲為背景的,而像“煤超瘋”那樣與吃無關的口頭語卻并不多見。前幾日,看到若干篇有關棉花價格上漲的報道,有所感慨,覺得“綿里針”這個詞來最能夠體現棉花價格暴漲的兇狠特征。
顧名思義,“綿里針”指的是棉絮里面藏著針,小心扎人。今年國內棉花價格上漲勢頭也像“綿里針”那樣扎人。事實上,今年國內外棉花市場行情都偏緊,國內棉價延續了2009年的漲勢,內地籽棉的價格每公斤在9.6至10.8元,創下了近10年來的歷史最高價。而上海紡織行業協會相關數據顯示,前段時間棉花成交價已達到了2.5萬元/噸,相比去年增長了近80%,創11年來新高。
一系列因素對今年國內市場棉花價格的上漲起到推動作用。例如,據美國農業部今年10月初發布的報告預測,2010/2011年度,全球棉花缺口為89萬噸。供應緊張的局面使國際市場上棉花價格不斷攀升,紐約棉花期貨價格自7月下旬開始上漲,至今累計漲幅也近70%。不難看出,今年以來國內棉花價格上漲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國際市場棉花價格上漲對國內市場產生傳導作用。不過,國際市場因素終究是推動國內棉花價格暴漲外生變量,而促使國內棉花價格暴漲的決定性因素還是源于一系列內生變量的顯靈,如2008年的市場低迷導致國內棉花種植面積減少,氣候原因導致今年的新棉上市推后一段時間,國內棉花種植成本上升等因素。
應當承認,上述內生變量與外生變量的顯靈雖然會催發國內棉花價格上漲,但尚不足以引發國內棉花價格如此大幅度暴漲。究其原因,當下國內棉花價格的暴漲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些投機資本的囤積居奇行為。鄭州商品交易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25日,棉花期貨總持倉量為48.73萬手,相比兩個月前的同一天,總持倉量增加了70%,顯示資金正在不斷流入。也難怪,現在中央三天兩頭出抑制房地產價格的新政策,甚至要透過征收房產稅來對房地產市場“稅大叫”。顯然,房市炒不成了,綠豆、生姜等農產品都炒作完了,那些閑不住的熱錢也該在棉花身上尋找下一個炒作目標了。況且,面對著石油、煤炭、糧食、食用油、蔬菜、食糖等諸多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的價格上漲,棉花價格的上漲也體現出了比價效應下的“補漲”需要。
今年以來,國內棉花價格持續走高,特別是導致了棉制品市場受到不小的沖擊,而用句時髦語言就是“后果很嚴重”。隨著“綿里針”的初露鋒芒,從棉襪、棉睡衣到剛剛上市的棉服,價格一路飄紅。據了解,國內部分棉制衣物的價格都有10%至20%幅度的上漲,F在看來,對于國內棉花價格而言,雖然上漲不少,但社會公眾的反應并不像對食品價格上漲那樣強烈。究其原因,無外乎是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民以食為天”,“穿”的地位終究難與“吃”相匹敵。曾幾何時,糧票和布票都是中國老百姓過日子的必備票證。不過,糧票在計劃經濟年代中的地位似乎也要強于布票。很簡單,在老百姓過苦日子的年代,缺少布票的后果是衣服破,人們沒面子,而缺少糧票的后果是餓肚子。而肚子總要比面子重要許多。
表面上看,與吃飽相比,穿暖問題好像并不是十分突出,而實際上,這正是一個誤區。從當今中國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來看,吃與穿的關系也應當與時俱進。一方面“吃”并不單純指吃飽肚子,還要解決好吃得健康的問題。另一方面,“穿”也并不單純指穿得暖和,還要解決好穿得美觀的問題。如此看來,在吃得健康與穿得美觀之間,不存在誰為天誰為地的問題,都非常重要。
從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的角度出發,棉花價格的暴漲對中國經濟的刺痛不僅僅體現在國內老百姓消費這根神經之上,而且也體現在出口貿易這根神經之上。
中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大國。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隨著紡織品服裝出口規模的擴大,中國對棉花的需求會越來越多。目前,棉花價格的上漲已經威脅到中國紡織品出口貿易的發展,讓相關企業不堪重負。在棉紡織企業中,棉花占成本的60%至70%,但由于棉價持續走高,近期國內紡織服裝企業生產經營成本進一步擴大。從最近一屆廣交會上了解到,棉花價格的上漲已經對紡織品服裝的出口成交帶來不利影響。正如國內參展企業所言:現在的棉花是一天一個價。采購商倒是來了不少,但都在猶豫不決。企業報的價格也是即時價格,大單、長單都不敢接。長此以往,后果是什么?倒霉的還是中國的老百姓,特別是沿海地區的農民工。應當看到,紡織服裝行業是現階段中國吸納勞動力就業最多的領域之一。如果因棉花價格暴漲導致紡織品服裝出口規模出現了萎縮,國內許多農民工的飯碗就要成問題?梢韵胂,沒有了飯碗,也自然無法做到“民以食為天”。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年以來國內棉花價格暴漲看似對老百姓的基本生活無關緊要,而實際上則是至關重要。
面對著這根刺痛中國經濟的“綿里針”,國家的確是有所提防,而且也采取了一系列應對策略,但效果依然有限。據了解,前段時間在國家每天拿出1.5萬噸的儲備棉拍賣并且不斷加大進口棉花和新疆棉花輸入內地力度的情況下,“綿里針”依然鋒芒畢露。
棉花價格上漲,刺痛的不僅僅是中國經濟的某一根神經,而是中國經濟的多根神經,相關部門應當像關注糧價上漲那樣關注棉價上漲。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 白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