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8月20日電(記者 柴燕菲 趙曄嬌)金融危機已經過去,但對于世界各國來說,如何進行危機之后的大調整成為必修課題。今天,新商業文明產業經濟高峰論壇在浙江杭州舉行,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院院長張燕生表示:在這一輪大調整中,中國面對的最大挑戰在于,在未來的五到十年,低成本的競爭優勢將發生巨大的變化,也就是“劉易斯拐點”即將到來。
長期以來,有一個被廣泛認可的事實:中國通過引進資金、技術,發揮低成本優勢,逐漸成長為世界制造業大國。其中所說的低成本優勢,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勞動力成本,幾乎所有的本土企業都享用著這樣的廉價資源。
然而伴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傳統的低成本競爭優勢正在逐步減弱。就此,張燕生表示:“勞動力成本低,在于我們有廣大的農村勞動力。然而,現在轉折點已經來到:農村勞動力的無限供給已經轉變為有限剩余。最直接的表現就是珠三角、長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工人的最低工資標準有很大增加。除非漲工資,否則就不會有新增勞動力進城工作。”
今年上半年以來,經濟發達的江蘇、浙江、廣東、福建、上海等省市先后上調了本地的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幅度都在10%以上,部分地區甚至超過了20%。與此同時,民工荒也正在考驗著企業主們,招工難或將成為常態化。
“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上升的趨勢將是未來的一個主流趨勢。與周邊地區相比,我們會發現勞動力的成本已經顯著高于印度、越南以及周邊的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 張燕生認為,在未來的五年到十年,中國經濟進入到成本持續上升的時期。
瑞穗證券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同時表示,日韓大約在6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了劉易斯拐點,一大表現就是制造業工資開始大漲。“拐點出現十年之后,日韓的經濟結構有了很大轉變:服務業大規模發展,比重大幅提升。“這也符合了中國現有的經濟轉型升級趨勢。”
日本和韓國的發展歷程已證明,盡管在經濟起飛階段廉價勞動力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依靠廉價勞動力實現經濟增長的路徑難以為續。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國正在加緊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為特征的產業結構調整,形成經濟的多元支撐和動力替代。
據悉,在過去的2009年,中國產業、城鄉和區域結構出現積極變化,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第三產業比重上升,增加值比重為42.6%,上升0.8個百分點,其中服務業實現較快發展,增加值達14.2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9%。不少政府編制了《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將服務業培育成為下一輪經濟增長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