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部剛剛叫停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任志強就放言房子最抗通脹,隨后經濟學家張五常也在博客中說到,投資房產是最好的投資方式。從現實角度看,二人說的都正確,商品房市場化11年的發展狀況也充分證明了這些。然而如果任由這種趨勢發展,房地產熱導致的結構失衡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經濟平穩向好發展的預期可能就會喪失,畢竟房子的最終價值與用途在于其居住屬性,它并不是黃金和鉆石,可以以收藏的方式增值。
說房產抗通脹適合投資的根源在于11年來房產價值始終處于上升通道,非但沒有落后于貨幣化,反而其價值一直在高于貨幣貶值速度增長,這是投機需求能在房地產中大賺特賺的主要原因,造成房產具有投機屬性的主要原因則要歸于供小于求的供需格局,關鍵問題在土地資源的稀缺性,這個稀缺性并不是土地資源局限性,而是國土部土地規劃的滯后性。從最近10年全國土地供應數據看,市場需求遠大于計劃供給,這個現象在最近三到五年尤為突出,同時房價也隨著土地供應量不足而逐漸攀高,從而在高房價的巨大利潤下推動土地升值,形成房地價互推的局面。
當然在房價預期中有投機因素的支撐,這與政策刺激房地產有關,更與經濟結構失衡有關。改革開放前20多年中,拉動經濟最大的依賴是出口,經濟增長享受的是人口紅利,所以截止到2007年末,我國出口總量所占G D P的比重高達60%多,隨著對人口紅利的過度依賴,消費卻由改革開放前的53%,下降到2009年的39%,造成內需市場萎縮的現象,消費下降制約經濟均衡發展,最近10年開始依賴投資來拉動城市建設與產業升級,而自從2003年房地產被作為支柱產業后,地方政府得到了分稅制后最大的財政來源,逐漸對土地財政過度依賴,導致財政投資方向都圍繞土地收益的建設而實施,最終財政投資偏斜嚴重,又不得不繼續過度依賴土地財政,形成惡性循環。
資本與民間游資沖入房地產后,投機需求的放大加上剛性需求的存在,兩大需求在土地供給不足導致商品房市場供給匱乏的情況下,必然推動房價上漲,在這樣的供需格局下,政府每年向市場投放過多貨幣又導致貨幣以每年10%至少20%的速度貶值,房產自然就會成為最佳投資產品,也是當之無愧最具保值可以抵抗通脹的資產。
但是,這樣的趨勢只能造成資本不斷向房地產滲透,民間游資與海外熱錢不斷向房地產涌入,最終實體產業得不到資金推動發展,出口目前所面臨的貿易戰爭又足以致命,即使政府以加大國際采購的條件來交換出口額,也依舊需要加大出口退稅來拉動出口解決就業,人均收入難以提升,傳導成消費率的下降,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在房地產一頭獨大,房價不斷上漲,而土地使用年限僅為40至70年,建筑物壽命僅為40年左右的情況下,在剛性需求者收入低下、購買力不足的情況下,導致房地產脫離居住屬性,成為投機需求衍生品,催生房地產泡沫。一旦經濟結構問題再度嚴重,剛性需求徹底被排斥到市場之外,投機需求就將被死死套牢,而房地產業所占的近20萬億銀行貸款就會迅速致使銀行業資不抵債,巨大的金融風險隱患已經形成,如不能盡快解決這些問題,絞死中國經濟的就注定會是房地產業。(韓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