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次貸危機這一間歇期后,發達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外部壓力正在卷土重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09年下半年以來,歐盟與美國對中國一而再、再而三地發起反傾銷調查,提高中國出口商品稅收,抵消中國提高出口退稅鼓勵出口的努力,事實上是壓迫人民幣變相升值。
人民幣升值壓力就撲面而來、難以消解,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國央行基礎貨幣投放的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外匯占款已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渠道,從此利率、匯率各執流動性注入的兩大閥門。
特別是,我國經濟增長對外依存度較高、在內需尚未形成及新農村建設效果還未體現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內循環體系的建立還需要一個過程,尚缺乏消化人民幣升值壓力的能力。日前商務部、工信部已開始對勞動密集型行業進行匯率升值壓力測試,以期厘清人民幣匯率的變動,會對紡織服裝、制鞋、玩具等行業造成何種影響。調研雖未有明晰結果,但幾類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商粗略估計,人民幣每升值1個百分點,行業的凈利潤率就將直接下降1個百分點,而當前這些行業的平均利潤水平僅僅在3%-5%。
人民幣升值對簡單加工貿易的打擊將是致命的,由此形成的巨大失業人口將對經濟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在全球貨幣大賽中無異于加速退出。雖然困難重重,固然可以在短期內抗住各種壓力,維持人民幣對美元名義匯率的基本穩定,但應清醒地看到,全球化進程中,匯率問題已是國家間經濟實力博弈的產物。人民幣匯率也將是即將召開的中美第二屆S&ED的焦點議題。
與其回避,倒不如盡早面對。那么,應如何應對新一輪的人民幣升值壓力呢?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宜采取名義匯率調整和實際匯率調整相結合的方式。
從近期看,增加匯率的靈活性是必然的選擇。從根本上來說,人民幣匯率仍欠缺靈活性,只是匯率值每日小幅調整。調整名義匯率主要思路是根據市場交易情況,適當放寬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使匯率能夠更加靈活地反映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從而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與調節機制。一方面,積極完善外匯市場運行機制,增強市場流動性,拓展市場交易主體的廣度和深度,構建完整的外匯市場,以促進外匯市場上均衡價格的形成;另一方面,豐富市場交易幣種,完善外匯市場交易品種,大力推廣遠期、掉期外匯交易和外匯期貨交易等金融衍生交易方式。麥金農教授指出,人民幣匯率的具體變動時間可以無章可循,以免給投機者享受免費午餐的機會。他認為,重要的是要維持人民幣的溫和升值并使升值幅度與美中兩國的通貨膨脹率差值相一致。要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轍,中國央行至少要密切關注美國的通貨膨脹水平和利率水平,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應在嚴格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升值。
從長期看,并不能簡單地從人民幣的短期價格與簡單價值和國際關注的角度去考量人民幣的匯率問題,它是一個系統工程、配套工程和基礎工程。實際匯率的調整可通過貨幣政策、資源改革、價格體系、財政政策等的互動與調整,以及與外貿、外資、投資、產業等宏觀政策相結合,需多管齊下。
□史晨昱(工行投行研究中心副處長 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