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移縱深分析:承接轉移 “安居”方能扎下根
時間:2009-02-10 11:08 來源:J--經濟日報
選擇產業轉移承接地,企業首先考慮的是什么?
幾乎每一家被問到的企業都會提及投資環境,轉移前都要到目的地反復考察,綜合衡量投資環境,適合企業發展才會決定投資。
按說,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各地的投資環境已經得到優化,接受一般產業轉移不成問題。其實不然,不同的企業,對投資環境的要求各不相同。比如機械制造企業首先要求土地、電力、交通運輸等能夠得到保障,以爭取成本優勢;科技型企業首先要求有人才基礎,以爭取更強企業競爭力;生產消費品的企業首先考慮的是承接地的區位,以爭取好的市場布局……
不過,不管哪一類企業都會考慮兩個基本因素:政府部門的服務軟環境和承接地城市的綜合環境。前者決定了企業能不能“安居”下來,后者則決定了企業的人才能不能“安居”下來。
“承接地承接產業轉移之后,必須讓企業扎下根來,否則就可能發生第二次、第三次轉移。”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發展中心主任郁鴻勝說,讓企業扎根的關鍵,就是承接地要建立一套吸引人才、服務企業發展的政策、制度,這是最重要的投資環境。
公平是最好的環境
捷敏電子是一家對合肥發展微電子產業意義重大的高科技企業,但引進這家企業,卻是“無心插柳”。
“我第一次到合肥,在酒店看到合肥的介紹,無意中發現這里居然有這么豐富的科教資源,一下子感覺就應該是這里了。”捷敏電子副總裁彭安說,在此之前,他轉移的目標是西部地區,曾經有一個城市,在一年半的時間里去了18次,而從第一次來合肥到最終決定投資合肥,前后不過2個月時間。
這家從事半導體電源管理集成電路封裝和測試業務的高科技企業1991年進入上海,從2003年開始,彭安就開始到中西部地區考察,尋找適合建立生產基地的城市,因為“公司要擴展,上海的生產成本越來越高,必然要考慮產業轉移”。
“我們做半導體行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而合肥職教基地每年可提供6000名學習電子工業的畢業生。”彭安說,雖然合肥最初吸引他的是豐富的科教資源,但來了之后,合肥獨特的投資環境讓他更加安心地扎下根來。
“之前老選不下地方,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合作伙伴談不好。”彭安說,為了解決企業建設過程中的問題,他們每進入一個地方都會找一家當地同行企業合作,一來有一定基礎,投產比較快;二來當地企業辦事“熟門熟路”比較方便。
不過在合肥,捷敏電子并沒有尋找合作伙伴。“我們發覺沒有這個必要了。”彭安說,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項目代建制”解決了一切問題,“一般需要花兩年時間建設的世界級凈化車間,不到1年時間就蓋好了,讓我們見識了合肥的效率。”
彭安考慮的問題,也正是很多企業轉移到承接地最擔心的問題。在一些地方,大項目引進之后,往往能夠特事特辦,一路綠燈。顯然,不是每一個項目都能享受如此待遇,這讓很多中小企業在轉移面前顯得有些猶豫。
這樣的情況在發達地區同樣存在,但效果卻截然不同。浙江省紹興市經委2008年對206家有市外投資的工業企業進行了調查,其中150多家為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普遍反映在外地更受重視。
“如果說大企業市外投資是出于擴張的內在需求,那么中小企業大舉外出投資,而且在市外發展得有聲有色,有些規模比紹興還大,就值得我們深思。”紹興市經委副主任商城飛說,紹興的中小企業到了外地投資,可能就成了當地的“大企業”,非常受重視。這種“待遇”上的反差,讓一些中小企業選擇投資外地。
“成熟的投資者更看重一個地方固化下來的制度、政策和氛圍。”彭安說,捷敏總部的投資者過來考察,甚至不要求和市領導見面,“靠認識市長才能解決問題,只能說明投資環境有問題。”
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認識到這一點。合肥市委書記孫金龍說,公平才是最好最根本的投資環境,合肥正想方設法把地方的長期利益與企業的成長目標捆綁在一起,為企業創造一個公平合理的良性空間,最終實現雙贏。
“細節”里的吸引力
企業愿不愿意扎下根來,其實不僅僅是企業的問題。“有些地方產業轉移不過去,主要是因為留不住人才。”郁鴻勝說,留不住人才,就不會有產業賴以轉移的科技等資源,也就吸引不了企業扎根。
日立建機是第一家把中國總部設在合肥的全球500強企業,這無疑是對合肥投資環境的積極認可。不過和沿海發達地區相比,在很多細節方面,合肥還有待提升。日立建機(中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先鋒舉了一個例子:10年前,某地招商局長前來招商的時候,把當地開了多少家麥當勞、肯德基作為一條重要的優勢來說,因為當時的合肥剛剛開了第一家麥當勞。
一個開放的城市,在匯集商流、物流、信息流的同時,也就交融了各地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消費文化,從而形成獨特多元的城市文化,不僅在城市配套服務上能夠滿足各種不同的需求,而且城市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讓初來者有親切感。對外來投資者來說,這就是“細節”的吸引力。
合肥市市長吳存榮坦陳,和發達地區相比,合肥作為一個省會城市,在配套服務上存在很大差距,“舉兩個小例子就知道我們的差距在哪里————外國人來合肥,孩子上學沒有真正優秀的雙語國際學校;到醫院看病,找不到會說外語的醫生。”在他看來,這些細節恰恰是合肥提高城市競爭力、搶抓產業轉移機遇的關鍵。
的確,細節往往能反映城市的大環境。在信息和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各地的招商環境在“包裝”上趨同性越來越強,而這些角落里活生生的“細節”,正是投資者借以感受各地差異的憑據。一些有心的地方政府,總是能夠從投資者的角度出發,設身處地去改善這些“細節”,從“細節”出發增強城市的吸引力。
編輯:邵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