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消息人士透露,針對歐盟對華光伏企業“反傾銷”訴訟,商務部日前緊急召見了英利、尚德、天合以及阿特斯等中國光伏企業四大巨頭入京,共商對策。四巨頭提交《關于歐盟對華光伏產品實施反傾銷調查將重創我國產業的緊急報告》,該《報告》呼吁,在歐盟反傾銷立案調查進入45天倒計時之際,我國政府、行業、企業應“三位一體”積極應對,制定反制措施。
“這是繼美國對中國風電產品和光伏企業展開‘雙反’調查之后,中國新能源產業面臨的一場更為嚴峻的挑戰。”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能源被認為是全球第三次產業革命的核心,而以光伏和風電為代表的中國新能源產業近年來快速發展,并在國際市場覓得先機。歐美國家相繼對中國新能源展開“雙反”,從表面上看是一場國際貿易糾紛,但從深層次分析則是在全球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爭奪先機的一場戰爭。
美歐相繼對華“雙反” 光伏產業生死存亡
7月24日,德國企業solar world等公司向歐盟委員會提交申訴,要求對中國光伏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按照程序,歐盟將在45天(9月上旬)內做出是否立案的決定。
這是繼美國之后,國際社會對中國新能源產品的又一次發難。此前,美國商務部相繼對中國輸美的光伏和風電產品做出“雙反”裁定。其中,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31.14%-249.96%的懲罰性反傾銷關稅;對中國應用級風電塔筒征收20.85%-72.69%的臨時反傾銷稅和13.74%-26%的臨時反補貼稅,雙反綜合稅率最高達到98.69%。
“與美國‘雙反’相比,歐盟此次的反傾銷案波及面更廣,涉案金額更大,給中國光伏產業帶來的挑戰更為嚴峻。”英利集團公共關系總監梁田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歐盟反傾銷案則涵蓋了來自中國的全部太陽能產品。以去年產值每瓦系統成本15元人民幣計算,總體量高達近萬億人民幣,波及范圍明顯擴大。
另一方面,歐盟是中國光伏產品海外最大市場。2011年中國海外光伏產品總價值約為358億美元,歐盟占據60%以上。也就是說,歐盟此次反傾銷案將涉及超過200億美元的出口額,涉案金額接近于2011年中國從歐盟進口汽車整車的總金額,將給中歐貿易、政治和經濟帶來巨大潛在影響。
梁田認為,一旦歐盟此次反傾銷立案成立,將對中國光伏企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首先,歐盟很可能對華光伏產品征收高額關稅,導致我國光伏企業失去競爭優勢,被迫退出主要市場;其次,光伏骨干企業面臨的經營困難會引發關聯企業破產、銀行信貸受損、工人失業等一系列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其三,作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光伏企業遭受貿易保護主義行為的遏制,將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戰略失去重要支撐;其四,歐盟此番舉動將會逼迫我國光伏企業到海外設廠,造成中國實體經濟外移。
“這將是有史以來全球案值最大、危及面最廣、經濟損害最大的貿易保護案。不僅意味著中國光伏企業將遭受滅頂之災,更將直接導致超過3500億人民幣的產值損失,超過2000億人民幣的不良貸款風險,超過30-50萬人同時失業。”梁田說。
國際貿易戰沒有贏家光伏之爭 受傷的不只是中國
針對歐盟對華光伏“反傾銷”訴訟,以英利為首的中國四大光伏巨頭在向商務部提交的《緊急報告》中建議,我國應該采取政府、行業、企業“三位一體”調協聯動,制定反制措施。《緊急報告》呼吁,我商務部、財政部、外交部乃至國家更高層領導應迅速與歐盟和相關國家展開磋商和談判,敦促歐盟放棄立案調查。
國際貿易戰沒有贏家。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近日已針對歐盟光伏反傾銷作出回應稱:“歐盟如果對中國的光伏產品設限,我們認為將不利于歐盟光伏產業的上下游總體發展,不利于歐盟低碳戰略的推進,也不利于雙方太陽能電池企業的合作,弄不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據了解,光伏等新能源產業早已形成了全球化程度很高的產業鏈和價值鏈,包括歐美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屬于優勢互補的利益共同體。
以光伏為例,歐盟以技術研發、原材料和設備制造等為優勢;而中國以規模、制造為優勢,生產大多集中在組件端。中國光伏產業推動了歐盟和全球相關產業發展,尤其帶動了歐盟相關原材料和設備的生產及對華出口。公開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從德國進口多晶硅7.64億美元,占中國同類產品進口額的20%,進口銀漿3.6億美元,累計從德國、瑞士等歐洲國家采購約180億元的生產設備,推動了歐洲上下游產業的發展,為歐盟創造了超過30萬人就業機會。
中國光伏一旦受到重創,產業鏈上的歐洲市場也將不能幸免于難。針對這種“傷人一百,自損八十”的反傾銷訴訟,歐洲諸多光伏企業的反對立場十分鮮明。繼慕尼黑瓦克公司之后,德國賀利氏公司(Heraeus)日前也表態反對歐盟啟動對華“雙反”調查。該公司董事長海因里希特(Frank Heinricht)指出,采取開征懲罰性關稅措施只會引發中方采取相同手段應對,他認為這是“公然破壞自由競爭原則”。
顯然,光伏產業貿易戰最終將導致“多敗俱傷”,這是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中國反制須多措并舉 爭奪新能源產業主動權
“中國不僅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出口國,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貿易進口國。針對一些國家挑起的國際貿易爭端,中國有條件采取相應措施,積極應戰。”梁田告訴記者,若此次歐盟對中國光伏反傾銷立案成功,中國應該進行“對等反制”,比如可以從歐盟對華出口貿易中選取案值足夠大、涉及利益相關方足夠多,或者是同等高精尖的產品,進行相應“雙反”調查和裁定。
梁田認為,中國在2009年中美輪胎特保案上的應對之策為光伏等新能源提供了成功范例。當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小轎車和輕型卡車輪胎實施為期三年的懲罰性關稅,中國商務部毅然決定,對美國部分進口汽車產品和肉雞產品啟動“雙反”立案審查。在自身利益受損的情況下,美國選擇了妥協。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認為,從此前美國相繼對中國風電產品和光伏企業展開“雙反”調查,到此次歐盟對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訴訟,這不僅是歐盟針對我國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能源發起的戰爭,更是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各國關于新能源的一場紛爭。
眾所周知,人類歷史上前兩次工業革命都是依賴開發化石能源實現的,但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已經造成了日益嚴峻的能源危機和環境危機。而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以清潔、可再生為特點的新能源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對能源結構調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世界多數國家都把發展新能源作為刺激經濟增長的重要戰略產業,紛紛創新技術、出臺政策、投入資金,力爭搶占第三次工業革命先機。
據了解,中國風電開發已超過美國,排名全球首位,風電制造業更是世界第一大國;而中國光伏目前已占到世界產能的50%以上,并實現了70%設備國有化。風電和光伏發電作為新能源優勢的集大成者,已經被定位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可以同步參與國際競爭并處于領先水平的行業。有業內人士指出,歐美打壓中國光伏和風電產業,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要遏制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確保歐美在未來戰略性產業方面的領先地位。
面對來自歐美等國際市場的制約,光伏和風電等中國新能源產業如何走出困境,史立山認為,首先,要采取相應措施,積極應戰,爭取國際貿易戰中的主動權;其次,要著力培育國內市場,建設立足國內、面向全球的光伏和風電制造產業和服務體系;第三,要加快國內電力體制改革,培育分布式電力市場,最終形成立足國內市場、服務全球市場的可持續發展的新能源產業體系。(記者 李新民 實習生 林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