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天然”、“無糖”、“全麥”……食品包裝上經常能看到這些健康的代名詞,然而,據美國《健康》雜志報道,一項最新調查顯示,59%的消費者都弄不明白食品標簽的真正含義,從而“買錯”了東西。
“純天然”
“純天然”的不都是自然的產品,它只是商家推出的宣傳用語,并非國家權威機構的認證標志。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根本就沒有對這個詞匯下過定義。我國的相關標準中,也沒有“純天然”這一項。因此,商家在這些食品里添加合格的著色劑、人工香料等“合成材料”并不違法。商家利用“純天然”作為宣傳手段,讓消費者以為其是“綠色”產品,有誤導之嫌。
“全麥”
全麥比精制糧食含有更多的纖維素和維生素,但市面上的全麥產品并非全部都由全麥制作。以面包為例,在超市等地不難找到全麥面包,但如果仔細研究配料表會發現,通常配料表的第一項都不是全麥粉。真正的全麥面包顏色微褐,肉眼能看到很多麥麩的小粒,質地也比較粗糙,口感差。但很多商家為了滿足消費者口感,多選用白面粉制作,然后加少量焦糖色素染成褐色,但其營養價值遠不及真正的全麥面包。
“未添加糖分”
一些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需要特殊的飲食,可能會優先選擇標有“未添加糖分”的產品。但是這并不代表沒有糖。所有的食品,包括水果、牛奶、麥片和蔬菜,本身就含有糖分。因此,盡管這些商品沒有額外添加糖分,原料本身也可能含有。
“無糖”
無糖不一定就說明它所含的熱量就少。我國現行的無糖食品標準規定,每100克或l00毫升固體或液體食品中,糖含量小于0.5克即是“無糖”。
“無反式脂肪酸”
同“無糖”一樣,“無反式脂肪酸”的食品,要求每100克或l00毫升含量小于0.5克。“因此,‘無反式脂肪酸’產品并不是完全不含。”美國公共利益科學中心立法委主任斯蒂芬· 加德納說,購買時要仔細檢查成分表,若有“氫化油”,那么就說明存在反式脂肪酸。
“無脂”
“‘無脂’并不意味著吃多少都可以,”美國營養學專家、《先看再吃》一書作者邦妮·塔布迪克斯說,“包裝上自稱‘無脂’,但其實它可能含有大量糖;而那些自稱‘無糖’的,可能含有大量脂肪。”因此,要仔細檢查熱量標識,并與相應的“全脂”比較,才能得知真實情況。
“增強身體免疫力”
如果產品中含有維生素,商家就喜歡用“調節免疫力”或“增強免疫力”這些字眼吸引消費者,而多數情況下,是商家在打“擦邊球”,而其實際效能并非如此。
“有機食品”
“有機”這個詞有一點“全天然”的味道。美國農業部(USDA)規定的“有機”產品,其成分的95%以上必須是在培育過程中,沒有使用化肥和殺蟲劑等。但“有機”并不是“健康”的同義詞,有機食品同樣有高脂肪、高熱量和高糖分的情況。
“無膽固醇”
所謂“無膽固醇”的食品是每100克或l00毫升含膽固醇量低于2毫克,而低膽固醇食品則應低于20毫克,同時必須比常規食品的膽固醇含量低25%以上。 但是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每日進食膽固醇應低于300毫克,無節制吃一些自認為“無膽固醇”的食物,經年累月,仍會造成膽固醇攝入過量。據《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