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岱珊最初是一名記者,現在是一個名叫“淮河衛士”的民間環保組織的發起人。霍岱珊在淮河邊長大,還在上學的時候,他喜歡攝影,但是當他拿著相機出去采風的時候,進入他視線的不是秀麗的自然風光,而是糟糕的淮河。“沒有什么好看的風景可以拍攝,卻看見了黑黑的漂著死魚的淮河水。”霍岱珊回憶說,“淮河水很早就開始被污染,那時候,人們還不知道‘污染’一詞,村民只是發現他們賴以生存的淮河水變黑了。”于是,他便開始對淮河水拍攝、記錄、調查。這一頭扎進去,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
2000年,事實上淮河的污染在加劇,因為每年的污水排放在增加,工廠在增加,飲用受到污染的水的村民出現了許多疾病癥狀,包括癌癥、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等,而政府卻宣布淮河治理達到了國家要求水質變清的標準。霍岱珊感到個人力量的無可奈何,雖然此前他辭掉了記者的工作,發動了兩個在外地有著很好工作的兒子加入了他的環保事業,并花掉了自己多年積攢下來的20多萬元錢,但效果有限。“我覺得靠個人的力量很不夠,于是我想成立一個組織,將以前報社的同事、退休的老干部、老工人以及淮河旁邊的父老鄉親發動成會員。”2003年霍岱注冊了“淮河衛士”這個NGO組織。他們舉辦演講、搞展覽,一邊進行清潔飲水救助,一邊進行醫療衛生救助。活動的經費一直很不穩定,并一度緊張到靠他妻子擺地攤、送牛奶、織毛衣,孩子找臨時工作維持。
2004年開始,霍岱珊和他的團隊開始考慮如何運用生物凈水過濾裝置解決飲水問題,2008年他們研發出來的淮河污染區地表飲用水的生物凈化裝置開始在一個叫洼子村的地方推廣,但是以他們的實力不能擴大。正在這個時候,霍岱珊看到了康師傅發起的“水創意公益提案競賽”,他很高興,連忙召集團隊成員討論參賽事宜。結果他們獲得了金獎。霍岱珊高興地對記者說:“獲得康師傅提供的25萬元獎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獲獎本身是對我們的存在和我們工作的一種肯定,我們的項目被社會認可,擴大了社會知名度,會有更多民間資金和企業加入,原來可以幫助500人現在可以解決1萬人的吃水問題。”現在“淮河衛士”希望把他們這個民間項目過渡成國家項目,能夠大規模的復制、推廣。
小周是暨南大學一名大三的學生,他在進校的時候加入了學校的SIFE社團。2008年,他和同學們發現韶關上壩村水污染比較嚴重的問題,他們對此進行調研,并希望在以后能得到政府和企業的幫助去落實解決方案。正在這個時候他們看到了“水創意公益提案競賽”,于是他們欣然參加并獲得銀獎。小周說:“這個活動讓我們的行動順利地進行下去,變成了可具體執行的項目,給他們提供了一個與社會合作、充實對外聯系的交流平臺。”目前他們已經成立了執行項目的團隊,而康師傅也會繼續關注這個項目并對他們的項目管理提供一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