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第十八屆上海電視節上,電視劇產業如何發展與壯大是各界熱議的話題。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雖然國家文化產業政策紅利不斷釋放,電視劇播出平臺多樣化、受眾需求快速提升、產業投資和規模激增,但目前中國電視劇市場仍是虛假繁榮,泡沫在放大。
業內人士建議,為擠出泡沫,實現產業良性發展,應促進影視制作公司和播出機構合作,并培育周播劇等新的播出方式,擴大市場規模。
三大頑疾待解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眾多業內大佬對電視劇產業的評價。一方面宏觀政策支持,使得電視劇產業出現投資熱、制作熱、觀眾熱;另一方面,在繁榮的表象下,產能過剩、題材雷同、成本提高引發的產業深層次危機正在逐漸顯現、放大。
“據廣電總局統計,每年的電視劇生產量為1.5萬集左右,但只有約8000集能得到播出,其他的片子基本拍完就進了倉庫。能播出的還不一定都能賺到錢。”華策影視副總經理鄧昌明指出,這主要是因為電視劇產業還處于低層次發展階段,上下游從業者整體上比較浮躁。
據悉,目前已經上市的影視公司已經有5家,向證監會遞交上市材料或已通過初審的影視公司接近20家。中國電視劇導演工作委員會秘書長閻建鋼表示,現在的影視制作公司上市似乎變成了一種潮流,如果不上市就感覺自己很落伍。但上市就需要產能、規模,引發的產量競賽導致市場容量井噴,出現系統性過剩。
閻建鋼透露,2011年全國電視劇總產值不到90億元。而目前,電影、電視劇貌似成了掘金“寶地”,大量熱錢蜂擁而至。“但他們根本不了解電視劇的盤子有多大。”
在海量的電視劇產品中,總有幾部熱播劇獲得極高的收益,比如去年的《宮》、《步步驚心》等,今年的《甄嬛傳》、《北京愛情故事》等。這種強大的“吸金”效應,讓制作公司前仆后繼跟進,“什么題材賺錢就拍什么”成為信條。于是,一部《宮》火了,宮廷穿越劇就扎堆,但粗制濫造、簡單重復使市場競爭水平低下,內容創新乏力,令人堪憂。
閻建鋼表示,市場更需要的是精品。“檢索近三年的電視劇,所有市場表現好的一定是創新的劇,絕不是跟風的劇。”
而近兩年,網絡視頻加大購劇投入,使得演員片酬、電視劇制作成本急劇攀升。雖然今年以來,電視劇網絡版權開始大幅回落,但演員片酬并沒有同步大幅下降。
“目前明星演員片酬占到電視劇投資的60%-70%,這極大的影響了制作投入。而人力成本、拍攝設備、場地成本等都在上漲。上游的成本上升了,肯定會傳導到下游,從而影響整個產業鏈。”知名導演李少紅表示。
制播合作成轉型利器
在產能過剩和跟風嚴重的形勢下,安徽廣電集團總編室主任肖融表示,影視制作公司和播出機構加強制播合作是中國電視劇產業的必然要求。中國電視劇發展到一定階段,制播雙方在競爭壓力和現實狀況下有強烈的合作愿望,制作方希望通過合作減少制作的盲目性,以控制風險,而播出方希望通過合作盡早的掌握優質資源,以控制成本。
目前,央視以及東方衛視、安徽衛視、江蘇衛視等都在和上游影視公司合作,有參股拍攝制作,也有定制購買。優酷網、愛奇藝等網絡視頻網站也開始加入制播合作行列。
此外,周播劇等新的播出方式也是避免惡性競爭,擴大市場規模的有效手段。有上市計劃的慈文影視董事長馬中駿認為,電視劇總產值不到90個億,與房地產業比,這個產業幾乎不成為產業。目前,影視公司的收益只有版權,但只有版權收入的話,這個產業一定不會有太大的前途。對播出方式進行改變,培育周播劇,能帶動衍生品的開發,使得產業鏈拉長、拉大。“因為時限變長,人們就有關注期待,曝光度就會提升,影響會變大。這對諸如影視拍攝地餐飲和旅游、影視書籍、紀念品等衍生產品的開發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他解釋道。
美劇、英劇、日韓劇,其實都有周播劇。周播劇所帶動的相關產業,遠遠不止90億元,甚至可能會產生900億、9000億。(記者 姚軒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