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美國國會參議院通過了《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該法案的主要內容是要求美國政府對所謂“匯率被低估”的主要貿易伙伴征收懲罰性關稅。外界普遍認為,此舉主要針對中國,旨在逼迫人民幣加速升值。
12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發布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進程回顧與展望》報告,以事實和數據反駁了美方關于操縱匯率、人民幣幣值大幅低估等錯誤言論。報告指出,當前人民幣匯率正逐漸趨于均衡合理水平,人民幣升值解決不了中美貿易失衡問題,今后我國將繼續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靈活性,發揮匯率對調節國際收支的積極作用。
有關專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美兩國貿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人民幣匯率,美國此舉不僅解決不了美國儲蓄不足、貿易赤字和高失業率等問題,而且嚴重干擾中美經貿關系,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世界經濟的復蘇進程。
客觀公正看待中美貿易不平衡
“人民幣升值解決不了中美貿易失衡問題,更解決不了美國的就業問題,美國各界有識之士早已就此形成共識。”中國人民銀行研究所有關負責人說,中美貿易失衡很大程度反映了貿易順差的轉移效應。如在2005年至2010年間,中國累計一般貿易順差2729億美元,加工貿易順差1.46萬億美元。特別是中國主要承接了歐美、日本以及東南亞國家產業轉移的最終加工組裝環節,出口體現為全部商品價值,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自美國以外國家的進口,而中國在整個產業鏈中取得收益為較少加工費用。
另一方面,美國從中美自由貿易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摩根斯坦利發布的調查報告指出,中國對美出口,使美國消費者每年節省了1000億美元,美國企業獲利6000億美元,占標準普爾指數涵蓋公司利潤總額的10%以上。據亞洲開發銀行估算,美國蘋果公司的iPhone零售價為178.96美元,其中中國賺取的加工費僅占3.6%,大部分價值被美國的設計、運銷和零售企業獲得。2011年8月上旬,舊金山聯儲兩位經濟學家研究認為,2010年來自中國的商品和服務僅占美國個人消費支出的2.7%,其中從中國進口的真實成本不到一半,其余都來自美國本土企業和工人的運輸、銷售和營銷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