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8日保險行業的屢屢違規和不實銷售,讓投保人對保險中介的信心急劇下降。而隨著互聯網的興旺發展,微博,社交網絡等一系列新興的社交形式深入百姓生活,人們更愿意相信和接受網上保險購買經驗的分享,這使保險中介失去了經過十年積累起來的信服力,遭遇到了第一個“中年危機”。
歷經十幾年打磨 保險中介“中年得志”
“您好,我是某某保險公司的推銷員,想向您介紹我們公司的新產品”這種挨家挨戶的推銷模式可以說是保險中介最早的狀態。由于那時候老百姓對保險產品的認知度較低,保險中介的出現總讓大家感覺“騙錢的”又來了。保險中介的業務員們在屢吃閉門羹之后,多數只能從身邊的親戚朋友下手,來慢慢積累客戶和經驗。
隨著百姓保險知識的增加和風險防范意識的加強,許多人開始主動聯系保險中介員來咨詢各種業務。投保人普遍認為,既然花錢,就要把錢花在“刀刃上”,而保險中介的推薦,就被看作了最正確的方向。
如今,鑒于百姓風險防范意識的增強,購買保險已經成為了許多人的一種習慣,尤其是被稱作“魔力中間層”的中產階級,在完成資本原始積累之后,有能力且有意識要進行一定的風險防范,而購買保險就成了簡單而又行至有效的方式。在歷經十幾年的積累和打拼之后,保險中介也從“行商”變成了“坐商”,迎來了坐在辦公室里談業務的“中年歲月”。
違規銷售增加 投保人對中介信任度“回到解放前”
保險中介的好日子沒過多久,就迎來了壞消息。保監會11月通報了2011年保險公司中介業務的檢查及處罰情況:103家保險機構合計非法套取資金8065.8萬元,涉及保費8.55億元,依據《保險法》、《保險公司中介業務違法行為處罰辦法》等法律法規,保監會和各地保監局本著從嚴處理的原則,依法處理了保險公司各級各類管理人員87名。
競爭壓力的增大、經營成本的猛增和對收益的過分執著,使得保險中介的銷售偏離了正軌。許多保險公司為了多賣保險,不斷擴大中介推廣渠道,把自己的推銷員送到銀行,送到證券公司,之后就有了備受爭議的“銀保事件”:保險單假裝當存單;保險免賠額不予告知;出險理賠遭到拒絕、保單到期拒絕支付等等一系列問題讓投保者覺得,保險中介已經變味了,推銷給自己的保險,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而高昂的費率相較于態度寡淡的服務,也讓投保者倍感心寒。2011年,退保潮比秋天還要早的橫掃了整個保險業,投保人對保險中介的信任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微博時代投保人相信“人和”力量 中介遭遇“中年危機”
7日,普華永道公司發布財險行業權威報告,報告中稱,投保者的行為從1995年的自主購買,歷經了風靡一時的顧問式購買轉向互聯網購買。數據顯示,2007年到2010年,中國的互聯網用戶增長幅度達2億4千六百萬之多。人口滲透率高達34%,其一年的新增用戶量比美國全體互聯網用戶總數還要多。
而隨著微博、社交網絡和智能終端的應用越來越廣,更多的投保者開始依賴于互聯網的力量,當他們需要尋找自己需要的保險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去搜索引擎或者微博,來尋找相關的信息。70%的投保者相信,在網絡上咨詢購買過相關險種的投資者建議,是經過實際考察過的,要比保險中介的推銷更有效,“水分”更少。
而隨著投保者維權意識的增強,對劣質保險產品的容忍度下降,互聯網也成為了投保者對保險產品不滿是發泄的最直接的窗口。“當保險產品出現問題后,投保者對其的容忍時限最長可達19天,當第20天來臨的時候,如果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投保人就將通過互聯網進行‘抱怨’,這個壞消息就會像菌群一樣成對數形式增長,其負面后果是無可估量的;幾秒鐘之內,保險公司的壞形象就會傳遍網絡。”普華永道美國保險咨詢服務聯席主管Jaime Yoder在闡述互聯網作用時如是說。而同在一個社交網絡中的人又存在很深的“人和”性,對彼此的歷經感同身受。
據普華永道2011年多倫多IIS會議報告顯示,“中介型”保險銷售已經被“自我保險”型的投保模式取代。數據顯示,僅有4%的投保人與中間商面對面互動咨詢;高達39%的投保人屏蔽了中間商的推薦,采用一體化多渠道互動;21%的投保人借助互聯網形成同質化的客戶群體,與保險公司直接談判團購。互聯網對投保者選擇保險的作用之大,使保險中介遭遇到了“中年危機”。在“自我保險”全盛時代到來之時,保險中介也再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中新網金融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