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幣存貸比嚴重超標
“存貸比”通常指貸款額與存款額的比,按照監管機構提出的標準,商業銀行應該將外幣存貸比控制在85%以下,但是央行的歷史數據顯示,一直以來,銀行業的外幣存貸比指標很難“達標”。
早在2004年底,外幣存貸比就超過85%這一“警戒線”水平,之后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到2009年末,銀行外幣存貸比已升至182%,今年以來,外幣存貸比繼續呈上升趨勢,今年4月、5月均上攀到200%以上。此后,該指標有所回落,但截至8月末,仍高達186%。
|
而從中國證券報得到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四大行的外幣存貸比均超過100%。其中,中國銀行的該項數據高達163.88%,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分別為132.10%、136.13%和104.92%。
在國有大型銀行外幣存貸比超標的情況下,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控制相對較好。截至上半年,多數股份制銀行外幣存貸比達到監管要求,但渤海銀行、浙商銀行、華夏銀行的存貸比超過100%,其中渤海銀行更是高達399.94%。
外幣存貸比居高不下的背后是人民幣升值預期的顯著增強,把外幣資產結匯成人民幣是客戶理性的選擇。
流動性、匯兌風險加大
外幣存款急速下降,而貸款有所增加,令銀行外幣存貸比明顯上升,資本項下購匯還貸快速增長。現在部分發達地區的商業銀行分行,外幣存貸比甚至超過200%。
業內人士稱,中外資銀行外匯資金來源主要包括外匯存款、同業拆借、海外拆借,以及金融機構海外資產等渠道。由于國內外匯資金來源有限,目前國內銀行間市場外幣拆借利率不斷上升,而外管局對短期外債指標進行控制,銀行面臨的外幣流動性風險正逐漸加大。
上述之人士指出,根據經驗,國有大型銀行在銀行間市場一般是外幣資金凈融出方,中小商業銀行是外幣資金凈融入方。但現在看,像中行等擁有廣泛海外業務的國有銀行都在銀行間市場融入外幣,外匯頭寸緊張可想而知,外幣拆借利率水平也在水漲船高。目前,銀行間貨幣市場的一年期美元拆借利率大致在LIBOR(倫敦銀行同業拆放利率)上加300基點。
另一方面,銀行內部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在外幣存貸比高企的情況下,如果銀行不能盡量壓縮外匯風險敞口的話,銀行將承擔匯率波動帶來的匯兌損失。
按照目前一年期美元貸款利率3%計算,如果人民幣未來一年對美元升值3%,那么商業銀行從這筆貸款中獲得的收益就是0,考慮人工成本,銀行甚至是虧損的。而目前商業銀行狹窄的外匯資金融入渠道正在將這種匯兌風險放大。
而在匯率風險控制方面,銀行人士指出,銀行應盡可能做到資產負債在貨幣上匹配,通過合理安排各種貨幣資金來源和運用控制風險。要嚴格控制結售匯風險敞口,改進結售匯平盤模式,實施一日多價機制,規避匯率風險。
外幣存貸比短期難降
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銀行外匯貸款增長導致銀行吸收外匯的資金需求也隨之上升。
“由于銀行間市場同業資金拆借以短期為主,因此,銀行會根據自身外匯頭寸需求,通過上調利率以吸收期限較長的外匯存款。”某銀行人士強調,即使加大對外匯存款的吸收使銀行獲得較長期限外匯資金,但商業銀行在短期內將外幣存貸比壓下來非常困難。
中央財經大學銀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目前銀行的外幣貸款多為“捆綁”發放,除了貸款收益之外,銀行更為看重企業客戶結算等中間業務收入對銀行的貢獻。尤其對于核心客戶的外幣貸款需求,商業銀行還是會全力滿足的。
由于外幣貸款投放“剛性”較強,商業銀行也在通過調節外幣存款利率來加大吸存力度。去年9月份,四大國有銀行就集體上調了外幣存款利率。但是即使如此,商業銀行人士指出,目前銀行的負債業務的穩定性下降,受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影響,居民基本上不愿持有外幣,企業大量增加遠期付匯和即期收匯,同時吸引了更多套利套匯資金的流入,而銀行對這一部分資金的進入和退出很難準確預測,存款的不穩定性增加。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末,金融機構外幣貸款余額4093億美元,同比增長25.7%;外幣存款余額2201億美元,同比增長6.6%,外幣存款增長非常緩慢。 (張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