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狀況
張先生和陳小姐二人家庭狀況如下。
因為結婚,雙方父母湊錢給二人買了套小戶型房子,市值100萬元左右,目前商業房貸為60萬元,貸款期20年,月供為3686元。另外二人目前擁有活期存款5萬元,股票和基金市值約15萬元。
張先生月收入為5000元,年終獎2萬元。陳小姐月收入為4000元,年終獎1萬元,另外住房公積金合計每月共計900元/人。二人目前每月開銷合計在4000元左右,父母不需要贍養。
保障
二人都只有單位里的社保,無商業保險。
理財需求
(1)打算兩年后生小孩,需要為小孩的養育和教育資金做合理安排。
(2)考慮到有小孩后出行方便,希望兩年后也能買部車代步。
(3)二人始終感覺房貸壓力比較大,希望可以增加些保障計劃。
家庭財務狀況分析
可以發現,張先生已有一定的資產積累。主要負債為房貸,總負債率為50%,為合理范圍,但要警惕;收支保持平衡狀態,自由儲蓄率為33%,比較良好,可以為將來的理財計劃打下一個基礎。但從資產來看,固定資產成分比較大,可用來投資理財的流動資產不多,僅為5萬元存款和15萬元股票和基金;從收支情況來看,月儲蓄比較少,主要的儲蓄為年終獎部分;同時二人只有基本的社保,無其他商業保險,又面臨著50%的負債率,需要合理保障計劃。
從家庭生命周期來看,張先生家庭正處在家庭形成期,該階段是從結婚開始一直到小孩出生為止。在此階段,家庭開支比較低,主要為家庭和房貸支出,同時收入不斷提高。但一旦小孩出生,便會面臨著不斷高漲的學費和養育費的壓力。必須要在該階段未雨綢繆,作好準備,特別是在保險保障和教育資金上。應該說,一生的家庭財務健康,從此時開始就要好好規劃。
目標分析及投資方案
從張先生家庭目前的3個理財需求來看,主要是存在著短期目標(買車)和長期目標準備(小孩教育),還有一個就是保障計劃。
短期投資選擇
2年后購車代步是張先生家庭理財的短期目標。以目標車價10萬元為例,投資期限可以為2年,考慮到張先生家庭的實際收支情況,建議動用現有資金完成該儲備。一個2年的投資可以考慮基金類型的投資,風險中等的平衡型基金是比較好的選擇。按年收益10%計算,需要8. 3 萬元就可完成。
長期育子計劃
小孩教育和養育費用,可以說是一個家庭最為剛性的需求,從小孩呱呱落地開始就要著手準備。其中學費支出彈性很大,按照國內目前最基本的學費標準來看,至少需要26萬元,如果要讀私立學校甚至留學,費用還要高出幾倍。
學費支出雖然固定,但不是即時的。可通過長期準備,依靠時間的復利作用來實現,建議采用基金定投的方式。一是投資時間比較長,平均成本法容易平滑風險,提高投資收益率。二是容易做好日常的資金積累工作,起到強制儲蓄專款專用。按照學費成長率為5%,基金定投平均收益率7%,只要月投入1500元就可以滿足讀到大學4年的學費需求。
除基金定投外,也可以考慮等小孩出生后,買一份教育險,雖然收益不高,但比較穩定,并且可以提供保費豁免功能,保障性會比較強一點。
保障計劃分析
張先生家庭目前沒有購買任何商業保險,僅有社保提供基本保障,尤其有了小孩,二人必要的保障還是不可少。二人目前財務狀況相對緊張,資金不是很充裕,建議可選擇性價比較高的定期壽險和意外險。
定期壽險性價比高,小投資可獲得高保障,購買定期壽險主要是為了抗衡房貸的負債壓力。考慮到二人的收入比例大致為6:4,建議張先生投保35萬元的定期壽險,陳小姐投保25萬元的定期壽險。二人還可以購買意外傷害保險,附加意外醫療補償,張先生和陳小姐各投保30萬元的意外傷害保險。
等小孩出生以后,可以給小孩投保意外傷害保險。如果資金充裕,二人可各投保25萬元左右的重疾險,保守估計二人總保費在8000元左右。
具體規劃
根據上述財務分析和理財需求分析,制訂出如下理財規劃供參考。
家庭應急準備金 按照6個月的標準,將5萬元資金作為應急準備金。建議使用貨幣基金的方式來提高收益率,可把目前的5萬元活期存款改成貨幣基金。
購車專項基金 將基金里8.3萬元轉成平衡型基金,投資期為2年,目標年收益率為10%。
基金定投 在小孩出生后,建立一份基金定投,每月1500元,作為小孩的教育金。建議投資指數型基金,以滬深300為主要投資標的。
定期領取公積金 兩人每年公積金金額為900×2×12=2.16萬元,在扣除開支之后,每年可用于支配的資金約為2.16萬+10.8萬-7.3萬=5.66萬元。這筆資金在不同期限里可以考慮不同用途,如兩年內該筆資金可考慮投資平衡型基金,作為未來小孩生育和養育的費用。兩年后可把手頭的資金做些調整,如增加基金定投,作為養老準備,或增加銀行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債券基金等類型投資,降低投資風險。這筆資金也可以用于降低家庭負債,特別當今后假如因為通脹而導致房貸利息高漲,購買債券等固定收益產品還不如直接還房貸。假設每年提前還5萬元,僅需12年就可以完成,實際操作中會比12年更早完成還貸。(大眾理財顧問 翁晟)
聲明: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