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銀監會昨日下發《關於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規范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所有非標準化債權類投資,并設訂理財產品余額為35%的上限,或不得超過銀行上年度總資產的4%,新規定即日起生效。
《通知》規定,銀行應實現每個理財產品與所投資資產的對應,做到每個產品單獨管理、建賬和核算。同時,應向理財產品投資人充分披露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情況,包括融資客戶和項目名稱、剩余融資期限、到期收益分配、交易結構等。另外,銀行不得為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或股權性資產融資,提供直接或間接的擔保或回購承諾。
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銀河期貨研究中心首席宏觀經濟顧問付鵬認為,如果按照通知精神嚴格要求,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將被嚴格限制。這樣一來,利潤增長率本已下降的銀行將面臨更低的成長性。付鵬說,過去幾年中,中國的融資渠道發生劇烈轉變,從銀行簡單的吸儲放貸時代在向紙幣融資轉變,銀行也在大力的發展表外業務,導致銀行表外業務收入在過去幾年呈現高速增長的狀態。銀監會監管文出來以后,很多銀行表外相關業務規模將超標,如果說表外開始收縮,銀行收入的預期將大規模下降,銀行將重新回到比較低的增速上。
受到這條消息的影響,今天銀行板塊也是出現大幅低開,像中信銀行、興業銀行等等多支個股一度跌停開盤,而券商在銀行的拖累之下也出現了大幅的下跌,這個不利的消息影響盤面上板塊幾乎是全線翻綠,個股下跌嚴重,指數也是大幅下跌了將近3%。付鵬認為,隨著中國融資渠道風向標的轉變——融資渠道的轉變,利率市場化逐步放開,銀行的角色必須要積極轉變,銀行的暴利年代必然會成為過去式。在未來,銀行應該提供非常平均化的投資回報,而不是高回報的年代,未來銀行股應該給予中性的估值,高速增長、高回報、高股價的年代估計會成為過去式。
整治不是壞事,是好事,目前市場并不缺錢,問題在于錢不規范的到處亂竄,如果資金退出理財業務,會流向哪里呢?放眼目前的市場,有人樂觀預計: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股市。因為A股不僅處于絕對的價值洼地,而且具有龐大的體量來吸收從各個渠道流出來的資金。付鵬認為,從長遠來看,新規對A股是利好,因為給股市提供了最重要的東西:資金。
付鵬認為,資金確實是市場最主要的渠道,資金流入到股市發揮本身的功能也就是資源的配置功能,無論是監管層或者是市場本身都應該這樣去做。此外,這次非標準化的債權資產的監管背后還有一通含義,可能對標準化的債權資產市場進行放開,放開債權融資來吸納一部分資金,這種可能性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