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后,電商賺得盆滿缽滿。淘寶網、天貓商城當天便創造出高達191億元的銷售額。面世近兩年的退貨運費險的購買率,也首次突破3000萬筆。低調走紅背后,消費者究竟能否真正得實惠?保險專家表示,退貨險需要在維護消費者權益和規避保險欺詐之間找到平衡點。
現象:退貨多了保費就貴
“‘雙十一’忙掃貨,‘雙十一’后忙退換貨。”商品規格不合格、賣家發錯貨、質量不佳,不少網友最近一周生活的真實寫照便是如此。而伴隨“退貨”字眼一同出現的,還有今年“雙十一”期間悄然走紅的退貨運費險。
淘寶數據顯示,“雙十一”當天退運險的投保超過了3000萬筆。若包括阿里做活動贈送的退運險在內,當天退運險的投保量達到5000萬筆。
雖然自稱網購達人,今年大四的在校學生小李還是為自己在11日深夜搶來一雙低價皮鞋“感到失策”。“標價220元,入手99元,又是標著限時搶購。”小李表示,這樣的宣傳很容易抓住人心。到貨后,小李卻有些傻眼,“翻開鞋內底一瞧,兩層硬板紙裹著兩層泡沫紙,赤裸祼地敞開著。”
發現自己拿到的是次貨,二話沒說,小李選擇退貨。和賣家溝通完后,小李隨即想到自己還辦了退貨險,“不是第一次用了,提交訂單時在退貨險的選項前劃個鉤就成”。
叫了快遞,把鞋子寄還給賣家后,小李熟練地登錄淘寶賬戶,填寫了一份退貨登記單。依據理賠流程,保險公司將和快遞公司進行對接,核實退貨情況后,在三個工作日內完成理賠。
盡管保險公司把6元的運費賠償打到了自己的賬戶里,小李發現這次退貨還是帶來了后遺癥。又一次購物時,同樣是賠付6元,自己要交的保費升到了2.6元。伴隨退貨次數的增加,最開始的退貨運費險打出的“5毛險”口號,不再是幾毛錢那么簡單。
算賬:賠付額沒比保費多
華泰保險在2010年11月和淘寶合作,共同推出了這款退貨運費險。險種最初只是針對賣家,后來推廣到買家。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培育,去年下半年起這款吃準了“網購退貨心理”的保險開始有了市場。
記者注意到在華泰保險今年8月對費率做出的這次調整中,理賠成功次數/投保次數被作為出險率的標準。以賠付金額5到10元這一檔為例,出險率在5%以內的消費者要交的保費為0.5元。在此之后,出險率越高,保費也要相應遞增。從單筆賠償來看,用0.5元的保費獲取10元的賠償金,這樣的賠付比例讓不少消費者覺得挺值。
不過在保險專家看來,消費者卻很難從中得到實惠。“這樣的小額險種的賠付幾率很大,賠付次數越多,就越能顯示出保險產品的優劣。”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保險系教授庹國柱說。
“以賠付5至10元檔為例,購買100次商品退貨在5次以內,才可以達到保費為0.5元。而消費者在100次購物中為此支付的保費就有50元,而5次退貨最多也只能獲賠50元。”庹國柱表示,這樣的費率設置很難經得住推敲。
觀點:謹防“職業退貨師”
對于“階梯保費”的設置,華泰保險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樣的調整主要是為了防止極少數買家利用運費險損害賣家利益及保險公司利益,防止類似“職業退貨師”的出現。
在保險業內人士看來,由于網購時的風險保障需要,保險介入網購市場已成為大趨勢。盡管有了市場,保險公司還需要在保險體驗、險種設計方面下一番功夫。
“保費、賠付額較小,而賠付幾率較大,退貨運費險仍處于試水期,還需要較長時間的市場評估。”庹國柱建議,保險公司在評估時需要著重維系保護消費者權益和抑制道德風險之間的平衡,“伴隨退貨險的出現,退貨率的不自然飆升就說明其中有道德風險,如何能規避保險欺詐也需要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