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的經濟數據顯示,我國第一階段的刺激經濟計劃已經成功完成,中國經濟已奠定了率先走出危機的基礎。如何判斷下半年的經濟形勢?筆者認為,即便外貿形勢沒有得到較好改善,今年8%增長的保險系數仍然很大。此外,通貨膨脹不是下半年的最大壓力,需要防范的是過量信貸進入資產市場推高資產價格,以及價格泡沫破滅以后帶來的銀行風險。
下半年應保就業
統計數據顯示,固定資產投資上半年同比增長33.5%。因為資本形成一般低于固定資產投資水平,所以我們在去年17萬億固定資產投資基礎上,按照全年平均15%的增速匡算,今年的資本形成可能達到19.8萬億。如果今年經濟增長8%,2009年經濟規模將達到32.5萬億,19.8萬億的投資將占到名義GDP的61%。如果消費平均增長15%,按照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匡算,消費將占到2009年名義GDP的38%。也就是說,即使外貿順差增長沒有對今年經濟作出貢獻,按照支出方法計算的名義GDP,比較保守計算的固定資本形成加消費支出,也可以“完成”8%的經濟增長目標。這其中政府投資的推動“功不可沒”。在危機階段,首先啟動大規模投資迅速穩定經濟增長水平的策略,符合中國經濟增長的特點,也是危機階段正確的應急對策。
筆者認為,下半年政策的近期目標需要保“就業”。因為只有改善就業,當期的消費才會產生購買力,才能拉動當期消費穩定增長,激活經濟的良性循環,使剛剛開始恢復的經濟增長保持穩定和持續發展。
通脹不是最大壓力
由于上半年巨額新增貸款以及快速膨脹的資產價格,引起各界對通脹的擔心。筆者認為,無論是從總需求推動還是總供給拉動的角度來說,通脹并非下半年最大壓力。
總需求推動通脹的機理是,貨幣供應增長過快,利率很低,刺激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總需求上升,帶來經濟增長的同時價格水平上升,推動通貨膨脹。但目前的情況是,民間投資意愿并不高;消費增長在剛性需求基礎上平穩增長;貨幣環境的寬松主要是政策行為,并不是經濟活動活躍產生的貨幣需求增長的市場現象;CPI還未改變負增長狀態。也就是說,目前所有總需求的驅動因素還沒有真正調動起來,總需求推動通脹的動力不足。另外,總需求推動的價格水平上漲,形成較大通脹壓力一般是經濟開始偏熱的時候。雖然經濟今年“保八”沒有懸念,但經濟的良性循環還沒有形成,經濟增長的態勢還沒有穩定,偏熱還遠不存在。下半年還應主要是穩定經濟增長態勢,而不是擔心偏熱和通脹水平的上漲。所以雖然貨幣供應量空前增長,還沒有到貨幣政策出手治理總需求推動通脹的時候。
總供給拉動通脹的機理是,生產成本上升,比如原材料價格、勞工成本等上升,經濟增長下滑同時價格水平上漲。當前,信貸增長大大超過經濟增長中的貨幣需求,資金流入資產市場,特別是房地產市場,推高資產價格,人們開始擔心這會帶動房地產新一輪的開發高潮,從而拉動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整體經濟的成本上漲,形成總供給拉動的通貨膨脹。
但是,當前去庫存化的過程還在進行中,特別是鋼鐵、水泥等等產品產能過剩的問題還比較嚴重,生產資料的價格水平不容易大幅提高,因此不會帶來成本大幅上升的壓力,總供給拉動的通脹不會迅速形成威脅性影響。在去庫存化結束后,特別是在產能過剩的調整收到一定成效以后,生產資料的價格上升連帶成本上升的通貨膨脹的壓力會上升。筆者認為,下半年還不會完成這個過程。
筆者認為,下半年需要擔心和防范的是,過量信貸進入資產市場推高資產價格,資產價格泡沫破滅以后帶來的銀行風險,而不是通脹風險。
引導投資和信貸結構調整
基于通脹不是下半年經濟中的最大風險,因此貨幣政策不會動用以治理通脹為目標的市場化手段。也就是說,在民間投資意愿沒有充分調動,經濟活動特別是民間經濟活動沒有活躍,投資還未真正創造最終需求的時候,基準利率不會輕舉妄動。
從保就業的角度來看,貨幣政策可能有必要保證信貸資金流入實體經濟,并且引導投資結構調整,拉動民間投資;引導信貸結構調整,增加中小企業貸款;引導產業結構調整,推動服務業發展,創造消費需求。從防止銀行風險的角度來看,超出經濟運行所需要的貨幣供應量流進了資產市場,推高了資產價格泡沫,進而帶來銀行風險。所以,貨幣政策或有必要動用一些量化型的工具收回“過多”的貨幣。(左小蕾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