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板市場IPO終于開始啟動,截至上周末,成渝高速正式拿到A股上市的批文。而備受關注的中國建筑也傳出遞交國有股轉持文件的消息,這意味著該公司股票的發行也步入到操作階段。與之前資本市場聞IPO色變不同,主板IPO開閘消息絲毫沒有影響股市上漲,上證指數再度創出本輪反彈的新高。與此同時,各地樓市也是風生水起,部分城市房價近期不斷飆升,甚至刷新了2007年的歷史新高。
股市樓市等投資市場價格大幅上漲有其內在道理。研究表明,投資市場的走勢往往會領先宏觀經濟復蘇半年左右,而當下的中國經濟已經由衰退進入到了“觸底回升”時期,因此當下股市樓市的上漲屬于經濟復蘇的必然表現。
盡管如此,筆者要指出的是,投資市場的活躍只能以實體經濟復蘇為根基,如果股市樓市的暴漲成了喧賓奪主的效應,那么不僅投資市場暴漲難以持續,而且會因為資本品占用了過多社會資源,負面影響到實體經濟的復蘇前景,實為得不償失。
資本品價格上漲之所以能提前于實體經濟,就是因為它們的漲跌幅度遠大于后者,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股市。在經濟繁榮期,股市漲幅往往要遠大于經濟復蘇的速度;而在衰退期,股市跌幅也要遠超實體經濟。筆者一貫承認上漲的合理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同意資本品價格總是上漲而不會下跌。必須要提醒的是,在投資資金總量限度之內,如果大量的資金沉迷于資本市場的回報,而不愿意涉足實體經濟投資,資本投資的活躍反而會拖累經濟復蘇,最終也會轉而抑制資本品的市場行情。
盡管中國的投資規模驚人,多達4萬億元的投資總量,乃至上半年7萬億元的新增信貸都是如此。但龐大的總量規模卻無法掩蓋資金的結構性瓶頸問題。交通運輸和能源建設項目是當下商業銀行爭搶的焦點,相關貸款通常都會下浮10%到20%,利率水平明顯低于其他企業貸款。而與此同時,大量的中小企業則依然面臨資金緊張的困境。中國社科院的數據顯示,在金融風暴沖擊下,目前已有40%的中小企業倒閉,另外還有40%正在生死邊緣掙扎。
可見,對于復蘇中的中國經濟而言,資金的供給規模并不能算真正充裕,至少在結構上存在吃緊現象。當實體經濟復蘇還在亟需資金注入之時,資本品市場卻成為流動性資金的最愛,甚至部分信貸資金直接進入到資本市場。這樣的資金分配格局并不利于經濟復蘇態勢的良性發展。
規律表明,隨著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的提升,資金會出現一個回流的過程。這一過程看似簡單,但是卻對經濟復蘇質量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實體經濟獲得了充裕資金支持并逐步回暖,才能夠為投資市場與實體經濟共同繁榮奠定基礎。一個典型反例就是,樓市活躍高漲會消耗居民的全部儲蓄,而導致其他消費需求大幅度減少,最終形成惡劣的“擠出效應”。
因此,投資市場的快速大漲其實并不利于長期投資利益的最大化,調控部門對此同樣也是心知肚明。在中小板IPO陸續推進之后,主板IPO也順勢開閘,乃至中國建筑等超級大盤公司股票的發行,都可謂是調控思路轉化的典型例證。政策本意就是要引領資本市場資金注入到實體經濟,最終讓資金自愿回流到實體經濟之中。
從這個角度講,采取政策措施使狂熱的股市樓市暫時降溫,是實現中國經濟最終復蘇,乃至走向全面繁榮的必然過程。(馬紅漫,財經評論員)
聲明: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不代表本網觀點。
更多精彩請點擊中國臺灣網金融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