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電影金像獎25周歲,可主席文雋期盼的歷屆影帝影后聚首的壯觀景象最終沒有出現。盡管,早年的影帝影后,如李修賢、惠英紅、鄭則仕、葉童等都陸續到場。但包括張曼玉、周潤發、周星馳在內的許多如今于世界范圍知名的演員卻盡數缺席。也許如香港電影一樣,香港電影金像獎也已進入一個轉型期。
香港電影正在走向與內地的合拍片時代,甚至于有些香港導演決定以新馬泰的電影市場交換內地市場,主拍適合內地觀眾口味的電影。于是在昨日的紫地毯上,出現了許多內地電影制片廠的領導。讓人錯覺是回到了一年一度的華表獎頒獎禮。盡管如章子怡成為金像獎影后、成龍晉身金雞獎影帝,都是一種電影發展的良好趨勢。但作為一個立足于香港本土的電影節,似乎更應該抓住香港本土的電影明星,畢竟在整個華人地區,香港的造星工業可謂最為成功。如同好萊塢的奧斯卡比三大國際電影節更備受矚目一樣,明星效應在一個電影頒獎禮上至關重要。所以,即使希望星光大道上多一些內地影人,也希望露臉的是熟悉的明星或者導演,而并非大家思索半天卻不知姓什名誰的電影工作者。
一個電影節能夠召集到多少有知名度的電影人,應該也是一個電影節在電影人心目中地位的體現。同時,也很期待華語地區的電影人多一些對本土電影節的支持。電影工業的振興,除了閉關炮制好作品,更需要凝聚觀眾對于電影的關注與熱情。而電影節,無疑是一個展示電影魅力的良好平臺。如果華語電影的每一個電影節,都能有“超級女聲”決賽時的收視率與關注度,相信電影工作者不會再為如何吸引觀眾而頭痛不已。 。▉碓矗簴|方早報 記者劉嘉琦)
編輯:蒲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