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報22日消息“參訪結束了,我在想,我們這個宇宙是如此之久、如此之大,而我們能相聚在此地此刻,我覺得是因緣,而最大的因緣就是,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我們要惜緣、惜福。”昨晚,當“情系長安”參訪團團長、臺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程建人先生說出此一席話,舉座動容。
飛熱淚,見證手足情誼深厚
由中華文化聯誼會和陜西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情系長安——兩岸文化聯誼行”大型文化活動,從7月12日至21日,來自兩岸的150余名文藝界人士,對陜西各類文化資源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參訪。省文化廳長余華青在閉幕式上感嘆道:“短短10天中,參訪團行程兩千八百公里,越過秦嶺,走入巴山,淌過渭河,來到漢江,從關中平原來到黃土高原,見識了陜西。”但他又表示,此行所領略到的陜西,因時間與行程所限,其實是微乎其微。
昨晚的聯歡會上,兩岸同胞各自展示絕活,作為開場節目,臺灣學者作詞譜曲演唱的《新編陜北組曲》,使人似曾相識又頗感新鮮,他們唱出了一個自己眼中全新的陜北。省文化廳副廳長劉寬忍的一段塤演奏,使人領略了傳承于數千年前的古風古韻。陜西京劇團副團長劉克明與臺灣學者楊世彭的京劇遙相呼應。西安交大青年教師金中的一段古詩朗誦,則讓人如回盛唐時光。臺中縣文化局長陳志聲可謂是多才多藝,此行每到一地,或揮毫題辭,或大演“脫口秀”,昨晚則演繹了一曲洞簫,如泣如訴,令人聞之慨然。
發熱論,期盼兩岸深度交流
作為此次大參訪的“大盤點”,昨天下午,參訪團在凱悅酒店舉行了兩岸文化交流座談會,在陜西跋山涉水、實地踏訪的嘉賓們均有話要說,紛紛就此行所見所聞,暢所欲言,并就下一步加強項目交流、建立互通平臺等事進行了商議。
嘉賓們認為,兩岸近年來在文化方面的接觸日益頻繁、日趨有效,而如何更進一步地減少兩岸交流方面的一些政策性、機制性障礙,也成了被屢屢提及的話題,他們以各自經歷舉例說明,期盼兩岸文化交流“管道”能更加通暢。來自高雄、彰化等大學的教授還希望,以后兩岸機構能多給臺中南學者赴大陸交流的機會,與會者亦提議雙方交流眼光應關注更多類型、更多特色的文藝團體與個人,并利用陜臺兩地的文化異同所造成的文化吸引力,進行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勢互補。
一些臺灣嘉賓對于秦腔、安塞腰鼓等文化遺產有著自己深入的考量與建議,正所謂一家人不說兩家話,有臺灣學者希望陜西能保存和發展更多、更鮮活、更原生態的藝術。一位臺灣畫家也對他所看到的我省一臺實景舞劇,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還有諸如對陜北某博物館的陳列等非常細微的部分,也都提出了意見。最后發言的是西安79歲的打擊樂老藝術家安志順,他以濃濃的陜北口音,動情地說起自己當年率團赴臺灣的演奏交流之旅,對于兩岸文化交流的前景,他聲聲期盼,字字珍重,令人動容。(記者 王鋒 實習生 盧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