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市位于山東半島西部,南倚沂山,北瀕渤海,東連青島,西接淄博、東營,是聯結山東東西的交通樞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轄12個縣市區和3個開發區,面積15859平方公里,人口847萬,工、農、商業發達,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是世界著名的風箏都。
濰坊市公路建設實現大發展,交通發達。濟青、濰萊、東青3條高速公路通過濰坊境內,津汕、青紅、榮烏、濰日4條高速公路正在和即將開工建設,國道308、309橫穿東西,206縱貫南北,連同19條省道和正在實施的“村村通油路”工程,基本形成了以濰坊城區為中心,以國省道公路為骨架,干支線相連的公路網絡,實現了全市十二個縣市區與市駐地之間除臨朐縣外有一級以上公路相貫通、鄉鄉鎮鎮通油路和村村通公路。到2004年底,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7673.7公里(不含村道)。其中,高速公路204.5公里,三級以上公路4761.7公里。公路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48.4公里。
境內鐵路路網逐步健全和完善。臍濟鐵路濰坊段在前幾年完成復線改造和列車提速的基礎上,去年開始又進行電氣化改造,同步實施了濰坊火車站改建,預計10月份可納入全國第六次鐵路大提速。在積極擴張膠濟鐵路干線運能的同時,努力加快地方鐵路建設,先后建成了益羊、宅羊、青臨、大萊龍等地方鐵路,實現了濰坊南、北、西三面有鐵路貫通。到2004年底,濰坊市境內擁有鐵路443.78公里,其中地方鐵路199.18公里。
濰坊市是沿海城市,先前受地質條件等制約,海上門戶一直未打開,制約了濰坊經濟的發展。1978年以后,積極創造條件,先后建成了羊口、下營、濰坊北港3個地方小港。為加快實施沿海開發戰略,1996年5月動工改造擴建濰坊港,建成2個3000噸級通用泊位,98年通航運營,并實現二類口岸對外開放。2004年又建成了兩個5000噸級泊位。目前全市港口擁有5000噸級泊位2個,3000噸級泊位2個、1000噸級泊位8個,500噸級泊位15個,年設計吞吐能力達300萬噸,初步奠定了發展海上運輸的基礎。2004年濰坊港完成吞吐量298萬噸,創歷史新高。
隨著經濟文化交流和旅游業的蓬勃興起,濰坊航空事業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壯大。1989年9月,利用廿里堡空軍機場開通了濰坊至北京固定客運航班,開始了聯航業務。在鞏固聯航的同時,按民航4D級機場標準,于1995年6月建成了濰坊民用機場,1996年完成二期配套工程,民航發展步入正軌。2003年底,濰坊市政府與海航集團正式簽訂合作協議,濰坊機場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開通航線6條,每周達到35個班次;貨郵發展迅速,成為郵航全國第四大處理中心。2004年共完成航班起降2126架次、旅客吞吐量3.48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251噸,同比分別增長104.6%、210.9%和37.3%,各項指標均實現歷史最好水平。
適應交通運輸需要,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取得長足發展。“萬方、南方、廣大”等一批高規格、大規模的物流園區已形成規模,成為引領全市現代物流業發展的龍頭。先后建成了濰坊客運汽車總站,濰坊聯運客運站,濰坊東客運站以及部分縣級客運站,為完善城市配套服務功能、方便人民群眾的出行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城市建設的亮點。為促進城鄉交流,發展農村經濟,自2003年起積極實施了“村村通客車”工程,加快鄉鎮和農村客車站點建設,共建設客運站點4000多個,農村客運條件得到較大改善。
基礎設施的大發展極大地促進了交通運輸的繁榮興旺。目前,已基本建立了陸、海、空各種運輸方式相銜接,包括客、貨運輸、危險品運輸、集裝箱運輸在內的門類齊全的綜合運輸體系,基本實現了“人便于行、貨暢其流”。截止2004年底,全市營運性客運班車保有量達到6183輛,營運性貨運車輛保有量達到2.68萬輛。客運營運線路達到668條,其中跨省線路70條,跨地市線路227條,市內線路371條。全市船舶保有量達到30艘6.5萬載重噸。濰坊聯運公司躋身“中國物流百強企業”行列;濰坊小商品城成為我市最大的商品集散地,進入全國十大小商品城行列。濰坊城區客運出租業創出行業品牌,較好地展現了濰坊的城市形象。
下一步,濰坊將圍繞建設半島城市群,努力打造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樞紐,進一步完善公路路網,加快高速公路建設,提高公路通達深度,擴大公路網絡的覆蓋范圍和通過能力;加快港口、機場、地方鐵路、集疏運中心場站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步伐,建立比較完善的交通運輸市場體系和現代化的綜合運輸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區域現代物流中心,基本適應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