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是中華民族向西方國家傳播的科學發明之一。它同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一樣,曾為人類的科學事業作出重要貢獻,已被英國學者李約瑟編入《中國科學技術史》。在美國宇航博物館的大廳里,掛著一只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追尋風箏的起源,可上溯到二于多年的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戰爭的需要,古人以鳥為形,以木為料,制成可在空中飛行的“木鳶”。據《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墨子為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另據《鴻書》記載,魯班也曾制作過木鳶,曰;“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魯班是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人,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創始人,也是魯國人,由此推斷,風箏鼻祖“木鳶”的發源地,應是齊魯一帶。
雖然風箏發源地在中國,但世界第一枚有關風箏郵票是蘇聯1936年4月發行的“少先隊為郵電事業做貢獻”全套六枚中的10K面值的“清除電話線上的紙風箏”兩名少先隊員爬在房屋頂上清除纏繞在電話線上的風箏。該套郵票為雕刻版,齒孔有兩種,P11和P14。
我國也發行過兩套風箏郵票,分別是 T50和T115。風箏已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體育娛樂活動項目,山東濰坊已舉辦了20多屆世界濰坊風箏節,成為舉世聞名的風箏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