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來自權威部門的最新消息,以經濟總量和企業利潤迅猛增長為標志的特區深圳眼下正緊鑼密鼓的籌備推動“非營利組織”和社會組織成長壯大,從而使它們成為能夠承接當地政府職能的運營主體和公共服務的重要提供者。
深圳市民間組織管理局局長馬宏說,《深圳經濟特區非營利組織條例》已列入當地人大立法計劃,并正在進行前期調研;《深圳市扶持社會組織發展實施方案》也會很快出臺。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宋曉梧說,如果說前30年特區的主要任務是構建效率優先為核心的市場經濟體制,那么從現在開始特區的主要使命就是構建“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社會建設體系”。
他說:“這意味著大量公共服務要從政府職能部門剝離出來,交給社會組織,這樣政府才能站在更加公平公正、更加宏觀的角度來進行監管和服務。”
今年是深圳特區成立30周年。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深圳在過去的30年中主要是承擔了在經濟領域探索市場經濟體制建設路徑的任務。
統計顯示,30年來,深圳年均經濟增長速度達到25.8%,2009年實現本地生產總值8201億元,人均GDP達到1.36萬美元,居中國大中城市首位。
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說,在這一過程中,深圳的許多經濟政策和舉措是具有“引領性”的。”深圳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成功分離,以及民營經濟的發達,都充分說明深圳在市場經濟領域改革的成功。”
然而,在一些觀察人士看來,深圳在經濟發展領域的成就也凸顯了它在社會變革領域中的相對滯后。
譚剛說,近年來,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深圳的社會結構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各種利益主體和需求日益多元化。但許多本應該由社會組織承擔的公共職能仍然被控制在政府部門手里,民間力量的發展“一度舉步維艱”。
慈衛公益事業發展中心負責人李光明對此深有體會。他回憶說,在2007年決定成立一個公益組織為深圳當地60萬名“流動兒童“提供校外輔導服務,他一度奔走于各個行政部門之間,卻不得其門而入,難以找到負責的“主管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