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文明一直與江河同行
青海省南部高原,是舉世聞名的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江河的發源地,因而有“三江源”之稱。這里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所以又被譽為“中華水塔”。從唐蕃古道的塵煙中走來,從絲綢之路的記憶里走來,從開發柴達木的激情中走來,從西部大開發的強音里走來……青海,始終選擇著堅強。為了江河中下游文明的滋養,青海選擇背負歷史的責任,甘于清貧;作為中國未來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地之一,青海一直在蟄伏中等待,一飛沖天。在這個遙遠的地方,有著別樣的美麗。感謝世博,給了青海一個訴說的機遇:訴說水與生命的淵源,訴說萬山之祖的豪邁,訴說高原人民發展的夢想!
在霞光和風雨中奮進
擷取不同的時間節點,探尋青海社會經濟發展的歷程和軌跡,總會令我們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和興奮!
有艱辛,有困苦;有奮斗,也有創新;有收獲,有輝煌,有喜悅,更有自豪。
特別是近三年來,經歷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考驗、經歷玉樹強烈地震的艱難磨礪,青海,選擇自強自立、選擇奮發進取。
三年來,一組組沉甸甸的數據,一個個實實在在的成績無不彰顯著:青海,從不曾甘居人下,青海人從不會被困難壓倒。
青海經濟總量歷史性地突破了1000億元大關,意味著青海的家底更厚實了,綜合實力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固定資產投資突破800億元,意味著青海年年都在變,三年大變樣,投資增幅再創新高,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實施取得新突破;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300億元,意味著老百姓“腰包”鼓了,敢花錢了,消費市場空前繁榮活躍;
加大教育投入,加快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全面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農牧區新型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穩步推進,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三年來,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堅持用“小財政”解決“大民生”的執政理念,得到群眾的認可和稱贊。
一年一度的“環湖賽”、“搶渡黃河國際挑戰賽”、“青海國際攀巖賽”,在世界體壇影響力日深、日強。文化事業高舉開放創新旗幟,得到新的發展和繁榮。體育文化事業的發展不但促進了經濟發展,更增強了青海的“軟實力”。
2010年,青海更是在災難面前挺起脊梁,在玉樹抗震救災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全省人民積極進取,奮力拼搏。
目前,有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有青海省委省政府推動青海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統籌發展的謀劃,青海全省加快發展勢頭良好,發展方式不斷轉變,吹響了新希望的號角。
在逆境中求突破、在困難中謀發展……闖出一條欠發達地區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成功之路,青海,努力實踐著這一宏偉藍圖!
讓綠色在夢想中延伸
一望無際的青草地間有河流蜿蜒而過,大大小小的湖泊星羅棋布,藍天白云下是起伏綿延的雪山;
草地上、山峰間,不時可見野牦牛、棕熊、野驢穿梭、覓食;馬雞、雪雞突然撲棱而起,又快速隱身于灌木間;
幸運的話,還能看見藏羚羊、雪豹、黑頸鶴等極其珍稀、罕見的動物……
一位環境保護人士這樣描述三江源地區“天堂”般美麗的風景。
青海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被稱為“母親河之源”,也被譽為“中華水塔”、“亞洲水塔”,是亞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最集中的地區,也是北半球氣候的敏感區和啟動區。
三江源必須重返“生態天堂”。2005年我國規劃投資75億元,啟動了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建設三江源、青海湖流域、湟水流域、柴達木盆地、祁連山“五大生態圈”,構建高原林業生態建設、林業產業、生態文化“三大體系”…… 奏響了一曲曲在高原上綠化國土的凱歌……
退牧還草、鼠害防治、禁牧封育,讓疲憊的草原得到了休養生息。5年來,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三江源地區生態退化趨勢明顯緩解,水源涵養功能初步恢復,向長江、黃河以及瀾滄江中下游輸出的水資源有所增加,且均為優質水源。監測數據顯示,2006年三江源地區出境水量僅為412億立方米,到2009年出境水量達到776.3億立方米,平均每年增加91.075億立方米,工程“增水”效果顯著,三江源頭的生態環境保護水平躍上了一個新臺階。曾經有“千湖之縣”之稱的青海省瑪多縣又開始呈現出湖泊星羅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
充沛的雨水、碧綠的山野都在見證著三江源生態保護的點點滴滴。如今,走在青藏高原,麥苗綠、草場青,還有那綠毯相織的座座山川;走進三江源頭,綠草如茵、湖泊瑩瑩,美麗的大天鵝在隆寶灘自然保護區盡情嬉戲。綠色發展正在還三江源頭的青山綠水……
綠色,生命的綠色,發展的綠色,青海正在綠色的夢想和追求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