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網上中國館)可以視為一座里程碑。”8月1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家鄭時齡告訴本刊記者。
他說,“中國館并非完美無缺,但它表明:中國建筑師在尋找中國建筑語言的道路上作出了開辟性的探索。”
2003年的一天,鄭時齡造訪古羅馬城的萬神殿。他不經意地發(fā)現(xiàn),萬神殿前的廣場上有一個不起眼的麥當勞標記“M”。那只是一盞小小的燈箱,一抹不引人注意的黃顏色。
這引發(fā)了鄭時齡的思考,為什么在中國許多具有漫長歷史的城市,外來的快餐店麥當勞、肯德基的廣告牌要比它們所在的本土還要張揚?
在《全球化影響下的中國建筑》一文中,鄭時齡引述了城市規(guī)劃及建筑學家吳良鏞的呼吁:“面臨席卷而來的‘強勢’文化,處于‘劣勢’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內在的活力,沒有明確的發(fā)展方向和自強意識,不自覺地保護與發(fā)展,就會顯得被動,有可能喪失自我的創(chuàng)造力與競爭力,淹沒在世界‘文化趨同’的大潮中。”
讓鄭時齡欣慰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讓他看到了中國建筑師的努力,包括中國館在內的世博園“一軸四館”(一軸四館,指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世博軸(網上世博軸)、中國國家館、世博會主題館(網上主題館)、世博中心(網上世博中心)和世博會文化中心(網上文化中心)五個標志性的永久建筑),表明中國建筑師在尋找中國建筑語言方面作出了新探索。
這讓鄭時齡想起了日本建筑師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與1970年大阪世博會上的表現(xiàn)。兩屆盛會中,日本建筑師發(fā)揮了主導作用。之后,日本建筑師的作品在全世界產生影響。
鄭時齡說,“自20世紀以來,在建立中國建筑的話語系統(tǒng),探索并實現(xiàn)中國建筑的生命精神方面,一代又一代中國建筑宗師奮斗了終生,他們以自己的建筑思想、建筑教育和設計實踐奠定了現(xiàn)代中國建筑之路。然而,建筑是一個永遠發(fā)展的領域,我們仍然必須尋找一條在全球化條件下適合中國城市發(fā)展的建筑之路。”
鄭時齡,1941年11月生,廣東惠陽人,1965年畢業(yè)于同濟大學建筑學專業(yè),曾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院長、同濟大學副校長,現(xiàn)為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教授。作為建筑規(guī)劃專家,他參與了上海多項重大工程、歷史街區(qū)與建筑的保護規(guī)劃,其中包括南京路步行街的規(guī)劃設計。他對世博會的建筑與規(guī)劃有專門研究,與建筑界同仁合作編著了《世博會規(guī)劃設計研究》《世博與建筑》。
中國建筑師的突破
最早關于世博會中國建筑的記錄,是1867年巴黎世博會的中國牌樓和中國茶館。1876年,中國第一次正式派代表參加了美國費城世博會,世博會歷史上首次出現(xiàn)了中國館。
鄭時齡認為,除極少數(shù)中國館外,歷史上的,乃至當代世博會的中國館,缺乏專業(yè)建筑師的參與。中國館的建筑往往用外界對中國形象的認識來展示自己的文化,成為一種傳統(tǒng)符號的堆砌。
《瞭望》:中國館是否表明中國建筑師找到了自己的形式語言?
鄭時齡:我認為中國館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是第一次由中國建筑師設計的中國國家館。以前是非建筑專業(yè)的人士來設計,運用約定俗成的牌樓、京劇臉譜等代表中國的符號來構建中國館,這沒有脫出既定的思維。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是由中國建筑師參與設計,是首次運用建筑語言來表達。
同時我認為中國館并不是完美無缺。它體量巨大,建筑形式比較特殊。在承載世博會巨大客流這一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
《瞭望》:在外灘與陸家嘴,那些引人注目的樓宇大廈多是西方建筑師的作品,中國的城市何時能找到自己的文化表達?
鄭時齡:中國館恰恰表明我們是在尋找這種表達的過程當中。它的體量、它的色彩、它的地理位置,決定它必然是一個標志性的建筑。之所以說中國館可以視為一個里程碑,是因為在尋找中國建筑語言的路徑方面,中國館及其他中國建筑師的作品作出了開辟性的探索。
若干年來,中國的標志性建筑往往由外國人設計,有人認為由具有世界聲譽的建筑家在中國大地上能設計出體現(xiàn)世界一流水平的建筑物,似乎無可厚非,然而我們應該清楚外國建筑師熟悉的是西方的文化語言。
自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起,中國建筑師就在尋找中國特色的建筑形式,其中代表建筑有南京的中山陵、廣州的中山紀念堂,還有上海的原市政府大樓。
解放以后,北京的民族文化宮、中國美術館;改革開放后,上海的松江方塔園、杭州的黃龍飯店、福建的武夷山莊,還有貝聿銘設計的香山飯店以及蘇州博物館,等等,都在這方面作出了一定探索。
《瞭望》:在籌辦世博會過程中,你一直呼吁中國建筑師在世博會上一定要唱主角。
鄭時齡: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與1970年大阪世博會之前,日本的建筑一直學習與模仿西方。在東京奧運會與大阪世博會上,日本建筑師成為主角。這之后,日本建筑師群體崛起,在世界上占據(jù)重要地位。在建筑界的諾貝爾獎項——普里茨克建筑獎(ThePritzkerArchitecturePrize)的歷史上,日本建筑師先后有五人獲獎。
我曾說,中國建筑師應該抓住上海世博會這個機遇。最終,包括中國館在內的“一軸四館”,中國人都拿下來了,這說明中國建筑師是優(yōu)秀的。這些建筑都具有國際水平。
“建筑上的創(chuàng)新是空前的”
鄭時齡說,上海世博會與德國漢諾威世博會相隔十年。十年間,無論在觀念、材料、技術上都有新的進步,上海世博會作為“世界建筑博覽會”,不僅可以看到世界建筑的最新發(fā)展,更可展望城市建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