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世博媒體聯盟北京晚報消息
外國記者看中國,猶如中國人看外國,總是有些“隔膜”。通俗地講,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上周日,《新京報》摘發《紐約時報》記者泰德普拉夫克從北京報道說,上海世博會提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主要就是為了推動可持續的城市發展觀。但是,“在世博會上,也有一個明顯與這一主題相矛盾的地方。”
普拉夫克報道稱,此次世博會,包括近60個超豪華的國家館和企業館,據稱僅沙特館就耗費了1.64億美元。而許多國家館更配備了世界最先進的節水節能系統。“但是,世博會結束后,除了部分中國館,所有的展館都可能被移走或拆卸,這一不環保的處理方式已經遭遇到來自中國國內外的批評。”報道援引在上海從事教學工作的教授理查布魯巴克的話說,看完就拆的方式并不科學,“建設這么多展覽設施,如果只是為了短暫使用的話,那并非可持續城市發展模式的好典范。”
外國記者的報道喜歡“拍磚”,與眾不同,找點問題,甚至是“雞蛋里挑骨頭”,因為他們的新聞理念與中國記者有區別,他們更加信奉“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所以,外國記者對中國的所有報道,我們都不必過于計較。本著“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我們從中可以體味一些或多或少有益的東西。
我在世博會開幕前,參觀了一次預展。進兩個排隊最少的場館,走了幾個小時的路,在知味觀和北京的南門涮肉各吃一頓飯。據說,世博園區面積5.28平方公里,是日本2005年愛知世博會面積的4倍,相當于990個足球場。這些年,上海展開600多個工地的世博大建設。為了打造全新上海,遷移了18萬當地住戶和720家工廠,在黃浦江沿岸新建了一座濱河公園,除了十多條地鐵線外,還新添42條世博公交專線,投運車輛1000余輛。大中國、大上海、大世博、大手筆、大氣派、大歡喜。中國人好大喜功,不搞是不搞,一搞就是世界第一。
世博會閉幕后,一些場館遷走或拆掉固然有些可惜,不遷、不拆的話,在浦西、浦東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閑置大片土地更是問題。改建成5.28平方公里的大花園,未免有些侈奢。我乘出租車時,有的司機告訴我:將來肯定不會在這片土地上再建工廠了,或許招拍掛賣地,蓋一大批豪宅。也有一位司機告訴我,為了平抑上海的高房價,政府可能把這片地用來蓋廉租房、經適房。我笑他太樂觀了,這可是“城市讓中低收入人群生活更美好”的新主題,他說他的消息絕對可靠。
不用說,世博園這塊風水寶地,所有開發商都盯著呢,眼睛紅紅的,嘴巴大大的,口水長長的,心兒跳跳的,就等著世博會結束好來瓜分。不涉及拆遷工程,基礎設施一切良好,蓋上房子就能賣大錢,又有“美國館上面的豪宅”等概念可以炒作,一平方米賣100萬都有可能。倘若用來建設廉租房、經適房,那也真是一件亙古未聞的造福人民重大舉措,不說流芳百世,也將青史留名。最重要的是,此舉可能成為上海平抑高房價的“殺手锏”,頓時讓所有高房價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