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贊同這樣的論斷:世博會既記錄了人類智慧和社會文明,又前瞻了未來人類文明發展的路徑。
在我看來,世博會理應成為人類的盛大的文化創意和文化集會。文化,乃人類獨有的一種生存狀態。人之為人,其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標志就在于是一種有文化的高級形態的理性情感動物。完整意義上的人,既為所處的傳統文化所塑造,又能創造出有別于傳統文化的新文化。這便是人與文化和諧共生、辯證發展的關系。惟其如此,作為完整意義上的人的文化創意和文化集會的世博會,就不僅標注了人類物質生產進步的軌跡,而且也必然呈現出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脈絡;不僅引領著人類物質生產的潮流,而且也必然開拓出人類精神文明前行的路徑。
且看首屆世博會被譽為“水晶宮”的主建筑,這座由1060根鐵柱和30多萬塊大型玻璃建構的巨型童話宮殿世界,不僅凝聚著英國工業革命的科學技術成果,顯示出經典力學、微積分等先進科學理論的魅力,而且引領人類開創更新更奇更美的未來理想世界。如今有近200個國家和50個國際組織參展的上海世博會,其“主題館”高揚“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真實、生動、深刻地詮釋了21世紀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新高度,引領人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以人為本,兼容和諧地妥善處理好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去實現“天下大同”。
我承認,世博會上展示的每一項人類科學技術的重大發明創造,都無疑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前進,都給人類“生活更美好”帶來了福音。但是,近代以降,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之間也曾發生過某些沖突和較量。忘記以人為本,一味追求經濟效益的資源開發可以破壞人與自然、與環境的生態平衡,以致造成人禍天災。
我注意到,上海世博會敏銳地以“文化自覺的力量”兼容整合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實現兩者的結緣互補,推動人類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的,我們理應自覺在世博會中注入審美精神,以堅守人類獨有的精神家園,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理應自覺摒棄那種在“展會經濟”中排斥審美精神的功利化、媚俗化傾向。這是上海世博會的新意,也是上海世博會對當代人類文化的新貢獻。
1977年,英國當代詩人菲利浦拉金(1922—1985)在《逝去了,逝去了》一詩中,曾憑吊那時的英格蘭因科學技術與人文精神沖突而“逝去了”的可愛可親的“樹影、草坪、小巷、會館、雕花的唱詩臺”,并厭惡那“剩下的只是混凝土和輪胎”——瘋狂的房地產開發的“混凝土”瘐斃了大自然的生機,失度的汽車工業“輪胎”污染了清新的大氣。而上海世博會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給人類歷史留下的,當然不會只是“混凝土和輪胎”,而應當是一種全新的文化理念,即以文化化人、藝術養心、重在引領、貴在自覺的精神,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推動人類社會持續發展和物質精神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