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
大型活動必然是一個民族文明水平的客觀反映。期待世博成為提高百姓文明素養的良機。
參觀世博這場“美麗的約會”,兩天來偶爾會被某些不太美好的細節干擾:并不緊密的長隊里,有人自以為巧妙地插隊,更極端的則偷越欄桿;原本座位緊張,有人卻占用整張長凳四仰八叉地睡覺,或是呼朋引伴地占座;直飲水臺上有人順手扔了餐盒、空瓶,有人用來洗臉洗手;排隊或者問訊時情緒焦躁,說話聲音高得更像吵架,不帶笑容,不說感謝;乘地鐵時,不理“先下后上”的提醒……
這樣不和諧、不禮貌的鏡頭,因為有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國的打量而格外扎眼。很多媒體都已關注到這點,有種焦慮、擔心情緒悄然傳遞著、積累著。化而為一句話,就是:在國際場合,別丟了咱中國人的臉!
“丟中國人的臉”,這幾天在世博園的參觀者中也不時聽見這話。每次聽了,都心里一暖,暗贊咱中國普通百姓的可愛可敬。他們自己身上或許也有著各種各樣禮貌、修養不足,習慣不夠現代和“文明”的一面,但面對遠客,或者一聽到“與國際接軌”,他們總會自覺努力地捧出自家最好的東西,對自己和他人提出最高的要求。于是,在亂丟垃圾、亂穿馬路、隨地吐痰還是不少城市“常見多發病”的時候,人們已在世博會的小環境里自動自覺地互相監督——有了更高的文明道德期許。
世博會的舉辦地上海,曾有許多人喜歡穿著被統稱為睡衣的家居服出弄堂、進菜場,待到申辦世博,穿睡衣被公認為不雅,雖然不少上海人還有些腹誹,但街上帶著地域世俗生活氣息的睡衣還是迅速地稀少。自動扶梯的左行右立也是。雖然很多人認為在人口密集的中國城市并不適用,但一認是“國際慣例”,百姓便也從善如流。
但我們需要區分的是,講究文明禮貌究竟是由于修養,還是“被規矩”、受約束的結果?僅僅迫于他人監督眼光、想要在外人面前保持這一刻形象,或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善待他人的愿望,兩種動機或許會有舉止表象上的交集,但最終走向截然不同。
世博會期長達184天,要做到“完美”,要所有參觀者陡然摒除習而成慣的不文明舉止,幾不可能。這樣的大型活動,必然是一個民族文明水平的客觀反映。我們何妨將它當作迅速提高百姓文明素質的良機,而相信少數人的不文明舉止會日趨淡出我們的視線。
30年前大阪世博會據說吸引了當時50%的日本國民觀展,一樣有過占座睡覺、大聲喧嘩等狀況。待到2005年愛知世博會,在展示和演出前靜默無聲等候數小時、不留一片垃圾的日本人,已是我們今天看齊的標準。而他們在與人交往時真誠自然的笑容和禮貌,也決不是單靠咬著筷子訓練、懂得“規矩”、“慣例”就能做到的。
美麗的約會應該展示美麗的心靈。姜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