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三位曾任或現任學院或研究院院長、研究領域各不相同的知名專家學者,近日分別就上海世博會展示出的世博精神現象,以及它對“后世博”時代具有什么樣的影響力,做了各自的解讀。記者摘要匯集如下——
上海世博局特聘專家、經濟管理學者王方華:
世博給轉型期的中國一個支點
“世博是中國經濟轉型期的支點,給中國和世界帶來巨大的推動力。”上海世博局特聘專家、上海交大校長特聘顧問、原安泰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王方華教授說。他表示,回顧歷屆世博會,舉辦國多半恰處在特殊的變革期。世博會的舉辦對當地社會、經濟、精神文化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2010年上海世博會對于中國同,也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中國正處在重要經濟轉型期,國際經濟環境發生了一系列變化,中國原本的生產方式受到了挑戰,必須從粗放型的增長方式走到依靠知識、技術的道路上,而上海世博會則很好地展示了世界各國應對新經濟環境的方式方法。其次,上海處在由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過渡的時期,同時也是社會、經濟、文化的矛盾沖突期,很多問題集中暴露,世博會則提供了一個精神文化層面上轉變的契機。
上海世博會究竟能“管”多少年?王方華教授分析說:就上海的地區經濟而言,世博會的直接經濟影響至少將持續三到五年;對上海周邊地區如長三角、長江流域的經濟輻射力度約能保持10年。從世博會提升上海顯示度、進一步在世界范圍內打造上海國際大都市形象方面看,至少會影響20年。但6個月的世博會對于人們精神文化和生活習慣的影響,則可達到60年。
世博會期間,游客秩序漸入佳境,從起初亂插隊現象頻現至單日103萬游客井然有序,“學會排隊等雖是小事,卻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會逐步幫助人們學會尊重他人、遵守社會紀律、根據社會客觀要求調整自身行為。”王方華認為,樂于幫助他人的“小白菜”現象,加上來自世界各地文化在世博園的交融激蕩,將孕育、催生出新的海派文化。
世博特聘專家組在走訪若干歷屆世博會舉辦地、訪問當年世博會的參觀者后發現:觀博20年之后,86%的受訪者表示,世博會給自己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并非各種高科技展品,而是與人文、人際交往有關的事件。比如當初在園區摔跤后受人幫助、皮夾掉了后得以歸還等等。由此可見,世博會給人們留下更多的是人文精神、是人際間的交流和感情的碰撞。
王方華認為,這對轉型期的上海乃至中國具有啟示意義:“應該進一步張揚世博會中顯示出來的種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尤其是那種處在萌芽狀態的新的社會文化,它們產生的影響或許遠不止60年。”以此而論。世博會將如上海開埠、五口通商、建國立業等影響重大事件一樣,對上海、對海派文化與城市精神,影響深遠。
王方華說,在經濟方面,世博前期的投入、運營期間的收入以及后世博時代的經濟推動力,都能給上海、中國的GDP帶來可觀的增長,但是世博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卻遠不止于此。
很多省市組團來看上海世博會,亦“看”亦“學”,看到了不同的城市發展模式、交通運營系統、經濟管理方向等。“對于世博會上看到的新成果,不應照搬著學,而應該對未來生活追求有自己的理念。”王教授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