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馮小剛在《唐山大地震》拍攝現場
離上海世博會開幕越來越近了,同時,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也即將來臨。雙節(jié)交匯,互添光彩。
在早期世博會的歷史上,電影曾經是一個重要的內容。
作為科學技術發(fā)明的一部分,電影一度是法國、英國、美國等展館里不可缺少的部分。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第一次將電影與世博會做了一次深度嫁接,由此產生的意義,至今影響著世界影壇對電影藝術、電影歷史的評價。本報特介紹這段歷史佳話,也以此為世博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送上祝福。
乍看,世博會和世界電影無法相提并論。前者是世界各國經濟、科技、人文和創(chuàng)意的大展示,而后者僅是其中文化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雖然全球每年故事片產量上萬部,產值也有數千億美元,但根本無法同世界經濟、科技、文化等總產量和總產值相比。當然,在電影發(fā)明時期(1832———1896年),一些新發(fā)明出來的電影機器如“照相機”、“活動視鏡”、“電影鏡”、“維太放映機”、“活動電影機”等曾經在歷屆世博會的法國館、英國館、美國館等展示過,使得全球的人對這門即將問世的新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此后就是一些國家為參展世博會拍攝了一些介紹性質的風光片、紀錄片等,派出了一些明星作為形象大使做推介工作。近100年來,涉及電影的幾大革新———聲音、彩色、3D、寬銀幕的“新技術玩意兒”也一一在一些國家的展館陳列過。特別是近十幾屆世博會,電影技術的新產品如“多銀幕電影”、“IMAX電影”、“環(huán)形電影”、“球形電影”、“4D、5D電影”、“多媒體電影”等更成了吸引眼球的亮點,讓全球的人憧憬未來電影。
世博與“電影佳作”
不過,世界電影和世博會的一次真正的交匯則在1958年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比利時雖然在1952———1963年間總共只攝制了48部故事片,但整個電影工業(yè)相當發(fā)達,與他國合拍的影片甚多,擁有自己的電影學校、研究機構和資料館。比利時電影資料館看準世博會在本國舉行的機會,趁著電影問世已滿花甲之際,邀請各國影評人、電影學家和史學家票選“有史以來世界電影佳作”,此舉得到了世博會組委會的同意和支持,也受到了世界電影學術和影評界的熱烈歡迎,于是來自26個國家117位專家評選出了12部佳作。
這12部“世界電影佳作”,按照得票數排名如下:
1、《戰(zhàn)艦波將金號》
2、《淘金記》
3、《偷自行車的人》
4、《圣女貞德受難記》
5、《幻滅》
6、《貪婪》
7、《黨同伐異》
8、《母親》
9、《公民凱恩》
10、《土地》
11、《最卑賤的人》
12、《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綜觀這份片單,前蘇聯、美國、德國各有3片上榜,它們分別是《戰(zhàn)艦波將金號》、《母親》、《土地》;《淘金記》、《黨同伐異》、《公民凱恩》;《貪婪》、《最卑賤的人》、《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
法國、意大利、丹麥各有1部上榜,為《幻滅》、《偷自行車的人》、《圣女貞德受難記》。從這點來看,此次評選比較公正,撇開政治偏見,不作價值觀考量。前蘇聯的革命史詩片《戰(zhàn)艦波將金號》比第2名多出15票傲居榜首。這在1950年代末的冷戰(zhàn)時期實屬不易。
從片種來看,雖然評選的時候有聲片早已“羽毛豐滿”,但還是默片占了絕對的優(yōu)勢,共計9部上榜。從類型、風格來看,也相當豐富多彩,有紀實主義風格《偷自行車的人》,也有表現主義風格《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有喜劇片《淘金記》,也有傳記片《公民凱恩》;有中世紀題材《圣女貞德受難記》,也有一戰(zhàn)題材《幻滅》,等等。至于出品年代,從1916年至1948年,此12部均為電影經典時期的代表作。
比利時的電影機構利用1958年世博會這一傳播面極廣的平臺,首創(chuàng)“世界電影佳作”的評選,不僅提升了其“世界盛會”形象,而且也對世界電影產
生了深刻的影響,由于這次評選熱烈而公正,因之也帶動了以后評選“電影佳作”的熱潮。其遴選出的12部佳作成了研究電影和影迷欣賞的范本,直至現在一些影評人依舊拿這12部佳作奉為圭皋,如羅杰艾伯特的《偉大的電影》就選入上述12部中的10部。一些電影大國的權威機構和電影刊物都承繼了比利時電影資料館的做法,例如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院評選“法國十大佳片”,美國電影學會評選“有史以來百部最偉大的美國影片”,英國《畫面與音響》每隔10年評選“世界電影
10大佳作”,巴西《標題》雜志和法國《前臺》雜志分別評選“影史百部最佳影片”和“世界電影10大佳作”等等。
電影也可打世博牌
“現在誰需要影評?”隨著新片的營銷力度加強以及互聯網的優(yōu)勢發(fā)揮,媒體和博客的評論如雨后春筍,然而專業(yè)影評即由電影學者和影評家撰寫的比較深刻的評論對于總結和指導電影創(chuàng)作仍不可少。上世紀60、70年代“新好萊塢”電影的崛起,離不開寶琳凱爾等職業(yè)影評人們一錘定音的“隔日評論”。如今好萊塢商業(yè)片大肆泛濫,營銷性評論再多也只是為了提升票房。為了讓世界電影健康地發(fā)展下去,迫切需要像布魯塞爾世博會“世界電影12部佳作”般的評選,而不要像奧斯卡獎那樣側重于票房考量的評選。
今年上海舉辦世博會,對于中國和上海電影不失為一個契機。我們可以打“世博”牌,邀請各國選送本土的精品影片集中展映,以豐富本屆世博會的文化內涵;邀請各國的電影明星們在為本國館做宣傳之余與中國同行切磋演藝,同時吸引更多的參觀者;將6月舉行的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的有些活動如開幕式、《唐山大地震》首映式等放在世博園區(qū)進行,藉以放大電影節(jié)的效應;或者,也邀請各國著名影評人等來個第二次“世界電影有史以來12部佳作”或“近60年12部佳作”“、中國電影12部佳作”等的評選,以引起全球電影學界對中國和上海電影的關注。另外,除了紀錄片外,還可以拍世博題材的故事片,屆時供各國參觀者欣賞。據悉,上海電影集團已經安排搶拍“上海版《羅馬假日》”———《上海假期》,該片通過描寫上海和洛杉磯的兩個年輕人的感情故事,凸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展現上海城市的美麗、胸懷的寬廣和人心的善良。這是世博會和電影交匯合作的首創(chuàng)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