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館效果圖
對于參與世博后的變化,陳碩笑著說:“我的二氧化碳排量高了,因為經常加班。”
記者/錢亦蕉
8:00,與張又民事務所的人談造價控制;
10:00,世博工地現場,檢查施工情況;
12:30,參加世博局的會議,有關媒體需求和餐廳運營;
14:00,到萬科上海討論低碳進展情況;
16:00,與零碳館運營商Telling會談;
17:30,與風箏碳基金洽談資助音樂節事宜;
18:00,會見英領館代表,推動通信行業的低碳化;
19:00,與北汽福田討論低碳交通和流動零碳館;
20:00,與皇明太陽能公司的會議(后取消);
20:30,與北京環境交易所討論低碳信用卡;
22:30與中國地板控股協調碳標識別……
這是上海世博會零碳館館長陳碩3月18日一天的行程,隨著世博臨近,他每一天的行程表都安排得滿滿的,周末也不得喘息。我去采訪他的那天就是周六,由于團隊不斷增大,他們的辦公室正在搬家。進門時,工人們正在乒乒乓乓安裝百葉窗,他則在走廊里打電話,小會議室里是正等著他回來開會的幾個客戶,手下的員工們則在電腦前忙碌著。在總經理辦公室等候采訪時,小陶告訴我,他們已經響應世博局的號召放棄休息天了,可不知怎么總有干不完的活,“昨晚還忙到了12點。”
陳碩此前是英國零碳中心的生態建筑師。他早年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老師就是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師何鏡堂先生,后來他去英國劍橋大學留學,攻讀建筑環境專業的碩士,從此節能減排成了“主題詞”。畢業后陳碩在全球第八大建筑事務所RMJM任職,設立了低碳研究院,隨后又進入了英國零碳中心。上海世博會的零碳館項目是與英國合作的,因此陳碩就被英國零碳中心派來負責零碳館項目。
對于參與世博后的變化,陳碩笑著說:“我的二氧化碳排量高了,因為經常加班。”
英國技術,中國制造
陳碩說話溫和,舉止彬彬有禮,很有些紳士派頭。他回答每一個問題都邏輯縝密,并且中英文俱佳,從容地周旋于外國代表和中國企業之間。但或許這都只是表象,要知道零碳館這個2009年4月才上馬的項目,真是千頭萬緒,全都等著他來協調處理,壓力可想而知。
“決定做這個項目其實挺費周折的。一開始英國政府要協助世博建造零碳館,但是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機一來,英國政府沒法做這事了,就叫零碳中心接手做。可是半個月后,金融危機越演越烈,零碳中心也沒法做了。于是零碳中心的幾個董事成立了新的董事會,在中國設立機構,繼續推進這一項目。正式與世博簽約已經到了2009年的4月份。”
從接手這個項目開始,陳碩面臨的最大困難也就是“找錢”——募資運營(部分建設費,全部的運營費用和裝修布展費),為此他到處“化緣”,還找了不少英國公司贊助,因為他剛回中國時根本找不到本地資源。最初的啟動資金,是靠他們團隊幫人設計打工來支持的。而他對項目各環節熟練的“背書”大概也是利用各種場合招商而練就的。
英國在節能減排方面技術領先,“貝丁頓”是世界上首個二氧化碳零排放社區,政府還對新建建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立法,指標逐年上升,到2016年必須實現零碳排放。這乍聽讓人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陳碩解釋說,“一般人認為用電就會產生二氧化碳,但其實不是這樣,要看用什么電,如果是太陽能、風能,就不產生碳。比如這次零碳館采用的就是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能熱電聯產。”
中國零碳館的建設則是結合了英國的技術和中國的制造,在此之前,陳碩已經在英國倫敦和中國深圳實行過兩個零碳項目,分別是零碳學校和萬科零宅。“零碳館是我國第一個完全采用本土化產品的零碳建筑。我們把英國的技術和圖紙拿過來,在中國找生產廠商重新打造。”陳碩說。當然,不是所有的設計都能照搬英國的,比如上海5月-10月的氣候比較炎熱,世博零碳館的空調系統是太陽能、風能以及地源熱能聯合驅動的,房頂上的20多個風帽將新鮮空氣輸入每個房間,實現換氣需要,而地下一根通向黃浦江的小管道能將源源不斷的黃浦江水引入館內,滿足制冷需要。
“其實中國在節能減排方面做得要比大部分中國人以為的好得多。現在全世界一半的太陽能發電板在中國生產,六成的風力發電機是中國生產的。你看在美國的富豪榜上,前100名不可能看到可再生能源的影子,而在中國百富榜上,尚德太陽能、江西賽維、玖龍紙業等等都是排名非常靠前的。”這是陳碩參與這個項目后的最大感受。世博后,零碳館不會拆除,將永久保留下來。
找故事,找創意
雖然“低碳”這個名詞在國內已經有些泛濫,但是真正理解低碳概念、愿意改變生活習慣的人卻很少。為了讓進入零碳館的游客接受理解“低碳”、“零碳”,陳碩很大一部分精力花在了把“零碳”生活化、藝術化、時尚化上,也就是他自己說的“找減排的故事”,通過小的細節來展示低碳。這些有趣的“故事”都是通過與各界不斷的頭腦風暴而產生的。
比如將在零碳館供應的低碳牛奶。一般牛羊會產生溫室氣體,主要以甲烷的形式,打嗝、放屁、糞便……而蒙牛通過“現代牧場”技術把甲烷氣體收集,和糞便混合后發酵,然后發熱發電,把這些氣體消滅。他們生產的就是低碳牛奶。
再比如在零碳館餐廳將使用可食餐具。“我們用餅干做刀叉,吃完飯可以連餐具一起吃掉;用冰塊做杯子,里面可以盛放可樂。喝完,這個杯子會融化掉。”
還有陳碩的研發團隊設計出來的“零碳大富翁”游戲(碳冊系統)也是為了增加趣味性的。將50個互動系統分布于零碳館各個角落,參與的游客可以親身體驗生活節約細節(比如每個月水電煤使用量、來世博館使用的交通工具等等),結算出每個人的碳排量,并且發放碳憑證。以后,游客可以通過個人碳賬號登錄這個碳冊系統,以自己的生活改變來計算自己的碳減排。而這些碳減排量也是有價值的,它可以被捐贈給世博會或者相應的碳慈善基金。
藝術和設計是陳碩讓普通大眾接受高科技零碳館的法寶。6月零碳館將和中央美院第九工作室合作零碳家具設計節,7月零碳館與一系列的媒體和文化機構組織零碳文化節,8月,零碳館會舉辦零碳美食節,9月份零碳館將和頂尖的時裝設計師開展一系列環保的時裝秀,讓大家體驗時尚零碳的生活方式。10月將展映一系列的低碳電影和紀錄片。
陳碩對零碳館和碳減排事業有很多好創意,好設想。好設想得到實現當然令人鼓舞,不過也有遺憾,原先陳碩打算在零碳館造6套樣板房,征集6戶普通人家居住,然后拍成紀錄片,可是世博規定所有場館晚上不能住人,只得作罷。
陳碩的團隊現在有40多人,他估計世博召開時會變成100人,到世博結束時達到120人。而他,正懷著改變中國建筑的夢想,與他們一起日夜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