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臺灣“立法院”臨時會三讀通過“兩岸人民關系條例”、“大學法”及“專科學校法”(簡稱“陸生三法”)部分條文修正案,標志著臺當局將正式有限度承認大陸學歷,并開放大陸學生赴臺就讀大專院校。這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格局不斷深化的必然結果,將開啟兩岸教育產業合作的新篇章,為深化兩岸青年互動、增進兩岸文教交流、改善兩岸關系注入新活力,被島內譽為兩岸交流“劃時代的里程碑”。
一、兩岸關系大幅改善、大陸長期積極推動、島內各界強烈呼吁的結果
“陸生三法”修正案通過后,臺當局承認大陸學歷、開放陸生赴臺就學終于獲得法源,臺“教育部”隨即公布相關實施辦法和后續時程安排。大陸學歷認證方面,規劃將于9月公布實施“大陸地區學歷檢核及采認辦法”,初期在“985工程”基礎上只承認41所高校,原則上“不溯及既往”,明年2月受理認證申請,4月辦理首次認證事宜;陸生赴臺就學方面,規劃將于9月公布實施“大陸地區學生來臺就學及停留辦法”,公立學校初期限招碩博士生,私立學校不設限,招生名額約為全臺總量的1%(2000人),兩岸雙聯學制今年9月即可上路,研究生及本科招生最快分別要到明年春、秋天實施。
本次修法最終通過,主要有如下原因。
首先,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格局不斷深化,為“陸生三法”修法通過營造了良好的政治環境。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后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系邁入和平發展新階段。雙方不僅恢復兩會制度性協商、基本實現“大三通”、簽署ECFA,而且兩岸人員往來、經濟合作、文化交流也蓬勃發展,顯現出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特點。特別是陸客赴臺旅游、陸企入島投資成行后,陸生赴臺求學成為兩岸關系發展的新要求。
其次,兩岸雙方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為“陸生三法”修法通過創造現實可能性。大陸不斷擴大招收臺生的高校數量和招生規模,正式認可臺灣高校學歷及“學測”標準,兩岸高校也積極締結姊妹學校,開展交換生及短訓生交流,對臺當局形成很大壓力。胡錦濤總書記在“六點意見”中,明確將推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青少年交流列為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的重要內容。馬英九自臺北市長任內就呼吁“承認大陸學歷與開放陸生來臺就讀大學”,上臺后繼續強調文化交流是“兩岸邁向和平繁榮不可或缺的一道程序”,督促“教育部”完善方案,尋求黨籍“立委”護航,加大社會宣傳力度。這些都為臺修法承認大陸學歷、開放陸生赴臺就學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條件。
再次,島內各界強烈呼吁和積極推動,為“陸生三法”修法通過奠定了堅實的民意基礎。隨著兩岸關系不斷緩和,島內各界要求放寬文教交流限制的聲音持續增強,即便偏綠的“臺灣智庫”的民調也顯示,54.3%的民眾贊成開放陸生赴臺。臺灣公立大學校院協會、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私立技專校院協進會等三大組織發表聯合聲明,呼吁盡快開放陸生赴臺。已取得大陸高校學歷的3萬名臺生在島內組成“臺灣留學大陸青年發展協會”,通過各種方式推動臺當局承認大陸學歷。島內媒體、學者、教育工作者長期撰文,探討陸生赴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為臺當局最終通過修法創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臺當局支持修法也有其現實考慮,直接目的就是緩解“拼經濟”壓力,解決教育資源浪費問題。首先,馬當局承襲民進黨執政爛攤子,又遭遇全球金融危機,導致臺灣經濟長期萎靡。馬當局推動陸生赴臺就學,跟推動陸企赴臺投資、陸客赴臺觀光、洽簽金融MOU與ECFA一樣,都是為了引入大陸經濟活水。其次,臺灣高校已逾150所,隨著“少子化”問題不斷加劇,高校面臨嚴峻的招生壓力,教育資源嚴重閑置。輿論稱,臺灣10年后招生缺額將達7萬人,約60所高校因此倒閉。再次,各國為增強競爭力紛紛大力爭取全球各地優秀學生前往就學,大陸也分別與美國、東盟達成互派留學生協議,與日本、韓國達成共建“亞洲校園”計劃,臺灣卻逐漸被排除在國際教育合作潮流之外。臺當局大力爭取陸生赴臺就學,意在追趕國際教育合作潮流,盤活過剩的教育資源,為“拼經濟”部署增添活水。
二、將對兩岸教育合作、文教交流、青年互動、深化兩岸關系產生深遠影響
李登輝、陳水扁時期,大肆推動“去中國化”、“文教臺獨”,拒絕承認大陸學歷,頑固阻撓陸生赴臺就學,嚴重干擾破壞兩岸文教交流。“陸生三法”修法通過后,將推動兩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邁上新臺階,對于促進兩岸青年學子交流互動、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進程具有積極意義。正如馬英九所言,這將是兩岸關系“劃時代的里程碑”。
首先,有利于深化兩岸教育產業合作,推動文教交流健康發展。陸生赴臺就學,可有效緩解島內高校生源不足問題,提升臺灣科研水平和教育競爭力,并帶來一定的學費收入、社會消費和就業機會。陸生赴臺就學還有助深化兩岸教育交流合作,由臺生來大陸就學的單向交流跨入雙向交流,由低層次學術交流、短期交流擴至研修學位的高端交流,由隨機性交流變為有法律保障與合作機制的制度性交流。臺當局承認大陸學歷,為兩岸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合作掃除前提性障礙,未來兩岸合作辦學、臺灣高校登陸設分校可能成為發展趨勢,進而深化兩岸學術對接,聯手參與國際競爭。陸生赴臺及承認大陸學歷作為兩岸文教交流領域長期糾纏的難題,其成功解決將產生重大示范意義,進一步帶動兩岸文教交流向報刊發行、媒體互動等領域延伸。
其次,有利于兩岸青年增進交流、深化感情、共同成長。島內學生由于升學壓力較小,導致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不足,不良學風蔓延。臺當局開放陸生赴臺就學,不僅為一些大陸學生提供新的選擇,更將產生“鯰魚效應”,大陸學生積極進取的態度和嚴謹扎實的學風,將對島內學生形成示范和競爭壓力,有利兩岸青年在良性競爭中共同進步。兩岸青年作為中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在世界觀逐漸成型的關鍵階段共同生活、學習、成長,結為朋友,不僅可有效化解隔閡,深化感情,更有利于增進和平共識與共同身份認同,增強島內青年抵御“文教臺獨”的能力。
再次,有利于鞏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民意基礎,凝聚共同價值。陸生赴臺后可親身體驗臺灣社會脈動,真切感受臺胞心聲。臺灣民眾也將通過陸生增加對大陸的直觀認識,體認大陸民眾的熱情友善及兩岸同胞的民族感情,進而戳破民進黨長期編造的謊言,改變對大陸的成見,并投身兩岸交流的事業中來。目前,在兩岸經貿交流取得巨大進展后,各界要求推進文化交流的呼聲日漸增強,加之兩岸同文同種,相互承認學歷并招生將進一步凝聚共同價值,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為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奠定思想文化基礎。
三、臺當局應盡速放寬限制,推動兩岸教育交流健康、快速發展
盡管臺當局正式開放陸生赴臺就學,承認大陸學歷,但在民進黨強力阻撓下,仍做了許多妥協和限制。臺“教育部”2008年底提出的“三限六不”政策(限校、限量、限領域,不加分、不影響臺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許在學期間打工、不會有在臺就業問題,不得報考公職人員),在開放初期將以行政命令方式執行。此次修法還進一步將“一限二不”(“限制醫事學歷采認”、“陸生不得考證照及公職”、“陸生不得就讀與‘國家’安全有關科系”)入法,并以附帶決議方式通過“陸生來臺就讀期間不得打工”。輿論普遍認為,臺灣學位在大陸的接受程度本來就可能不如歐美及香港高校,這些苛刻限制或將進一步影響陸生赴臺就讀意愿,無法與提供高額獎學金及保障住宿方案的香港等高校競爭。加上民進黨不排除利用這些限制故意制造事端、煽風點火,以致損害赴臺陸生和登陸臺生的權益,將不利兩岸教育交流健康發展。
臺當局這些不合時宜的限制措施,在通過之初就引發各界強烈批評。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就指出,“開放一兩千名陸生赴臺就讀太少了,應該每年開放10萬名大陸學生!”《中華日報》社論認為,諸多設限使良法美意大打折扣。島內學者也紛紛呼吁臺當局盡快取消對招收陸生數量、專業的限制,尊重并保護陸生在臺打工、考證照的權益,設置獎助學金以增強對陸生的吸引力,承認大陸全部高校學歷且“溯及既往”,從而在推動兩岸教育健康互動中提升臺灣教育競爭力和國際化程度。(劉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