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ü埠蛧块L訪談)用心呵護偉大祖國的每一寸國土——訪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
9月18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在北京接受記者采訪時深情地說,“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數千年來創造出輝煌燦爛的農耕文化;這又是一片新生的土地,60年滄桑巨變,人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立足于國內資源,確保世界史上規模最大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并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讓世界22%的人口吃得飽、吃得好。祖國的每一寸國土,都值得用心去呵護! 新華社記者丁林攝
新華網北京9月22日電(記者王立彬)“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數千年來創造出輝煌燦爛的農耕文化;這又是一片新生的土地,60年滄桑巨變,人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立足于國內資源,確保世界史上規模最大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并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讓世界22%的人口吃得飽、吃得好。祖國的每一寸國土,都值得用心去呵護!
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深情地說。
耕者有其田:實現糧食安全之本
徐紹史說,土地問題始終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問題,新中國土地使用制度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的奮斗史。
新中國成立前,土地高度集中在封建地主手中!案哂衅涮铩笔鞘朗来鷦趧尤嗣駭登隉o法圓的夢想。新中國成立后,首先采取減租減息等措施,隨后又展開大規模土地改革運動,封建土地所有制很快成為一去不復返的歷史。暴風驟雨般的土地制度變革中,全國3億多無地、少地農民,先后無償分得7億畝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
農業生產力迅速釋放,新中國成立后的3年中,農業產量逐年上升。1952年,糧食產量超過解放前最高水平,棉花產量超過50%以上,相當于1949年的3倍。
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搞“大包干”,再次在中國土地上奏響大變革的序曲。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土地管理制度,再一次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2009年,全國夏糧預計產量達到2450億斤,創下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連續6年夏糧增產佳績。
2008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目前各地改革熱情高漲,各種探索踴躍,農村土地管理改革又一次成為推動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平臺和巨大動力。
徐紹史說,60年來,我國出臺土地管理相關法律法規13部,土地資源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軌道,在實行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的同時,土地利用水平不斷提升。特別是近10年來,為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等各類建設提供用地6791.80萬畝,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保障。
“土地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財富之母!毙旖B史說,土地問題事關國家糧食安全,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事關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今年我們部署開展了“保經濟增長,保耕地紅線”行動,努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節約集約用地,堅守耕地紅線,任務光榮而艱巨。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努力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節地型的經濟社會發展之路,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地質找礦:確保中國工業的“糧食”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地質隊員野外勘查,使用的是羅盤、地質錘、放大鏡‘老三件’。現在,衛星、航空遙感、GPS、遠程會商等現代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地質工作!毙旖B史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專業出身的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對新中國地質工作翻天覆地的變化感觸最深。民以食為天,工業化的糧食就是礦產資源。經濟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地質礦產事業的基礎支撐。60年來,中國的地質事業與新中國一起成長。一代代地質工作者傾盡心血汗水,使我國成為世界礦產資源大國。地質找礦不斷實現重大突破,礦產資源管理法制機制逐步完善,地質環境建設和保護日益加強,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撐。
“1949年,我國只有探明儲量的礦產兩種、礦山300多座,礦產品極端匱乏,產量更是少得可憐,原油年產量只有12萬噸!毙旖B史說,今天的中國,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我國已發現礦產171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159種、礦產地有2萬多處;鉛、鋅、鎢、錫、銻、稀土、菱鎂礦、石膏、石墨、重晶石等儲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已探明礦產資源總量居世界前列,礦產資源開采總量居世界第三位,成為世界礦產資源大國之一。
我國現在90%以上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產資料、30%以上的工業和居民用水來自于礦產資源。與此同時,全國建成大中型礦山企業1萬多個、小型礦山企業11萬多個,從業人員800多萬人。300多座城市因礦崛起,大慶、攀枝花、平頂山、金昌、白銀、嘉峪關等礦業城市為地質工作者樹碑。地質科技進步和創新成效顯著、地質人才不斷發展。
“目前有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196名,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102名,院士的數量都已經超過新中國成立初期僅200多名的全國地質科技人員總數。當前,我們正在全系統、全行業開展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大討論,積極探索新體制、新機制,切實加大地質找礦力度,努力實現地質找礦的重大突破,切實提高國內資源保障能力,更加有力地支撐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穩定較快發展!
從黃土到藍海:愛護祖國每一寸國土
“國土資源是現代化建設中帶有全局性、戰略性、根本性的重大問題。當前國土資源管理存在供需矛盾突出、保障發展壓力大等問題。要破解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兩難命題,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需要有變革的勇氣、創新的思路,需要持續不斷地推進改革創新。”徐紹史說。
“在我國建立完整工業體系和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國土資源工作者功不可沒。近幾年,在參與宏觀調控、提高資源保障能力、抗震救災、應對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等方面,國土資源系統發揮了重要作用。”徐紹史說,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艱難歲月,在改革開放的年代,在全面推進科學發展的今天,廣大國土資源工作者逐步形成并始終展現出忠誠事業的堅定信念、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吃苦耐勞的優良作風。地質工作還形成了“三光榮”精神。我們必須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光大優良傳統,繼續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構建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的新機制。
“呵護祖國的每一寸國土,就是要做到珍惜資源,科學開發,集約利用,注重保護!毙旖B史說,從現在正在進行的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到礦產資源潛力評價、礦業權核查、儲量利用調查,就是要以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精神摸清家底,更好地利用和保護我們的資源。
“要特別注意國民海洋觀念、海洋意識的培育!毙旖B史說。我國擁有1.8萬多公里的大陸岸線,6500多個島嶼,約300萬平方公里的管轄海域。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海洋事業適應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不斷發展壯大,F在,國際上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海土”概念,我們要積極推動海洋戰略規劃、海洋法制、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科研調查、海洋公益服務、海洋行政執法以及極地和大洋等工作,使我國遼闊的國土造福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
徐紹史最后強調,保障發展和保護資源是辨證的統一,只有管理和利用觀念轉變了,發展方式轉變了,發展才會有保障,資源也才會得到保護。關鍵在于要有變革的勇氣,要有創新的思路,要探索走出一條新路子,使有限的國土資源更好地承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