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和發展充滿活力的西藏民族文化
——專訪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所研究員張云
新華網北京5月7日電(記者李斌、顧瑞珍)西藏是我國西南地區一顆璀璨的明珠。西藏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的有機組成部分,蘊藏著可資借鑒的豐富經驗和知識。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所研究員張云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我們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西藏傳統文化。
西藏傳統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結出了許多優秀的果實
西藏傳統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結出了許許多多優秀的果實,在文獻典籍、文學、藏醫學、建筑工藝和技術、天文歷算、佛教因明學等多個方面,成就都相當突出。
張云舉例說,在我國各個民族文獻中,藏文文獻的數量僅次于漢文文獻,位列少數民族文獻之首,是藏族人民聰明才智的結晶。有多種版本的藏文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世界上篇幅最長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故事,大量的教法史、寺廟志、高僧傳、王統記、世系史、地理志、史冊、格言詩、道歌、小說、神話傳說與故事等等,是西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研究、繼承、發展西藏傳統文化取之不盡的寶庫。
千百年來保留下的寺院經堂和宮殿建筑,也是珍貴的傳統文化遺產。西藏地區有1700多座寺院,收藏著大批有很高藝術鑒賞和歷史價值的文物,歷史文獻典籍也主要是通過寺院這個載體產生、發展、傳承下來的。其建筑工藝是對人類建筑文化的一份獨特貢獻。始建于公元7世紀、舉世聞名的大昭寺,重建于清朝初年、富麗堂皇的布達拉宮,西藏最早的正規寺院山南扎囊縣的桑耶寺,庋藏豐富的后藏薩迦寺,享有盛名的拉薩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日喀則扎什倫布寺,昌都強巴林寺,江孜白居寺等,都凝結著人民的智慧和感情,契合著西藏地區的高原自然環境和人民的審美心理。
張云說,西藏古代文學方面的遺產也十分豐厚,吐蕃時代就出現可用來傳唱的古體詩歌。元朝時期有大家熟知的格言體詩歌《薩迦格言》,后世則有《水樹格言》等;講述高僧修法經歷感受的《米拉日巴道歌》;膾炙人口的《倉央嘉措情歌》;以及大量的從上古流傳下來,或者由佛經故事改編而來的民間故事。人們熟悉的西藏話本小說,有《文成公主》《諾桑王子》《赤美袞登》《白瑪文巴》《蘇吉尼瑪》《卓娃桑姆》《囊薩姑娘》《頓月頓珠》等,它們相繼被改編為劇本,成為藏戲的經典劇目。清朝時期,才仁旺杰所著的《宣努達美》,曾是西藏百姓十分喜愛的一部小說。
金屬工藝、繪畫藝術、藏醫學、碑銘石刻、天文歷算、宗教哲學、體育歌舞等領域內的顯著成就,同樣也是西藏傳統文化里一道道璀璨的風景。
保持開放心態是西藏傳統文化長足發展的重要原因
毋庸置疑,人民的智慧是西藏傳統文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和不竭源泉。“保持開放的心態,與兄弟民族和其他國家地區多交流,吸收、內化他們的優秀文化成果,也是西藏傳統文化得到長足發展的重要原因。”張云對記者說。
藏醫學起源很早,在吐蕃王朝時期得到巨大發展。張云介紹,當時,吐蕃積極學習內地的漢族醫學、西方的波斯和阿拉伯醫學、南部的印度醫學等,引進人才、醫療技術和醫學書籍,結合自己的醫學基礎,逐漸建立起新的醫學體系。這時期出現了著名的醫學著作《四部醫典》,在理論上對西藏醫學做了概括,也出現非常有名的醫生宇妥·云丹貢布。后世學者便在此基礎上不斷耕耘,使藏醫學持續地獲得進步與發展。
西藏最早的歷法是“物候歷”。后來從內地和印度傳入了時憲歷、時輪歷,使之趨向科學化,由此成為“小五明”中的“算明”。西藏學者也在學習借鑒外來歷法知識的同時,開始了相關的研究工作,深化了認識,撰寫了不少有關天文歷算方面的著作。
這位藏學專家說,《漢藏史集》一書記載了西藏的刀劍分類和陶器瓷器制作工藝,反映了西藏先民學習外來先進工藝技術,特別是學習內地漢族地區的各種工藝技術,然后再重新創造的事實。又如藏紙的制作,就是唐朝時期文成公主進藏后從內地傳入的,后來在西藏地區發展為藏紙的制作工藝。
保護和繼承充滿活力的西藏民族文化
西藏傳統文化豐富和發展了作為世界三大宗教文化遺產的佛教文化。藏傳佛教有許多獨特的東西,在作為佛教發源地的印度失去佛教文化傳統之后,由藏傳佛教保留下來的眾多佛教文化內容,就顯得尤其珍貴和難得。
張云說,對待西藏傳統文化,我們必須認真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遺產,首先要先努力學習傳統文化,掌握其精髓;持續不斷地研究傳統文化,借鑒前人的經驗與智慧;出版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精神,讓它轉化為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動力。